就算这些大洲现在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但也秉承着先到先得的理念将地先给圈住在说。
让自己这群哥哥,弟弟的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原始大陆上自由驰骋,自由生育。
相信长此以往用不了几代人,这整个地球都都可以改姓李了!
成为国土面积覆盖一整个星球的国家!
等到整个星球都姓李了,那时别还会担心四夷各族的南下入侵?还用担心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
就算待自己百年之后,江山再如何更替,那充其量也是李唐皇族内部的权利斗争与更替罢了,都是自家人自家事,再也不用再担心周围虎视眈眈的四夷各族的威胁。
只是,要想实现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理想,首先摆在李泰面前的第一道难关自然就是人口问题了。
要知,在这个时代可没有任何的避孕措施,老百姓生育意愿都非常的高涨!
再加上,华夏人民自古以来都秉承着多子多福的思想,每家每户若不生七个,八个的还担心被街坊邻看低一眼呢。
但问题又来了!
大唐作为历朝历代最繁荣昌盛的时代,哪怕在之后的开元盛世,唐天宝十四年时的峰值人口也不过8000-9000万人之间迟迟都无法突破亿这个难关!
其中原因,李泰在来到唐贞观年间这段时间也做过总结。
简而言之就一句话,那便是极度落后的医疗条件从中制约了的大唐人口的增长。
比如,在上一世若是你家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灾的,大不了就来上一袋999感冒灵,然后多喝热水,蒙上被子呼呼大睡一宿,第二天就生龙活虎,精神倍棒了。
小孩发热了,那大不了吃片退烧药,打上一剂消炎针,要不了多久就能治好了。
但这些在上一世看来很平常,很简单的小病小灾,对于眼下唐贞观年间来说,这其中无论哪一项都足以能让一个家庭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尤其是破伤风这等外伤感染,对于唐贞观年间更是不治之症!
若是一切都按照理想情况来算的话,通常一个家庭剩余七,八个孩子,但能平平安安长大的有一到两个那就已经是前世积德了。
别的暂且不论,就光说李泰自己的哥哥楚王李宽,姐姐汝南公主,妹妹晋阳公主等都是早薨。
试想一下,李泰这还是出身于李唐皇族呢,就连李世民儿子,女儿生了病都无药可医,而那些寻常百姓家的孩子生了病又能求助谁呢?
至于一代女帝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若不是恰巧在茶棚遇到自己出手救治,那就冲她一路舟车劳顿所感染的风寒之症,怕也难过这鬼门关吧。
虽说在上一世,曾有位专家学者做过这样一份统计,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的化肥成本。
在一线城市要一个孩子至少三百万。
二线城市一百万。
三线城市六十万。
当然这还只是必要开销,如果要是再算上未来孩子结婚时的买房,买车,彩礼等等等花费加起来……
那分分钟就能让你让无处发泄的欲望顷刻间变得无欲无求,看破红尘了好吧?
但在唐贞观年间,虽然没有上一世教育,买房,彩礼等等困扰,但上一世问父母要的是钱,这一世要的那妥妥就是命了啊!
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唐贞观年间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所以,李泰若是真想实现自己心中伟大理想,建立第一个国土面积覆盖一整个星球的国家。
那首先摆在他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改革大唐现今的医疗体系,完善医疗条件,培养出一批有医德,有志向,品德高尚的医生团队,从而降低整个大唐王朝的新生儿夭折率。
而李泰如今虽继承了神农氏起死人而肉白骨的高超医术,但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十分有限的。
但若是有妙手回春,被后世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从旁帮助的话,那无异能让李泰事半功倍!
等到自己医科大学的相关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后,再将食疗鼻祖孟诜找到,编撰了华夏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诸病源候论》的巢元方,张文仲,王冰,崔知悌,甄立言等隋唐医学大家都给找到的话。
那自己统一全球的梦想,就算是真正迈出了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了!
只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人。
还在于钱上!
正所谓,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若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花钱?
这医学如果认第二,那怕是没有什么能敢称第一了啊!
唐贞观年间的医学研究究竟有多烧钱,这个李泰还真没有什么太深的研究。
单单就说上一世,随便一项新药研发从药物化学结构上的成功研发,剂型确定,上市前的动物实验,到四期临床试验确定安全性、有效性......最少也得十年年时间。
时间漫长不说,其中的光投入到研发上的成本至少也是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高昂花费!
在上一世现代医疗体系都如此发达,完善的大背景下,想要在此基础上开发新药都要付出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更遑论,李泰这是在唐贞观年间完整的医疗体系还尚未成型的大背景下完成开荒的工作了,这从零到一的难度可想而知?
想到这,李泰开始盘点自己现在所经营的几大产业。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魏王纸了,但魏王纸李泰是和朝廷合作的,更多还是半公益性质展开的,赚钱并不是放在第一位的,更多的还是为了造福天下寒门子弟。
和魏王纸有相同的还有活字印刷术,这项发明李泰也并没想用来谋取私利。
这江山终有一天还是他自己的,现在拿出来造福万民等于提前给自己铺路了。
一想到接下来又要有这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李泰便感到一阵头疼,差人将魏王府的大管家福伯给喊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