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梆!梆!梆!”
凌晨的长街上,突然传来一阵梆子响。一把人声,随着这响动,由远及近的传来——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不多时,长街口走来一个身影。这人提溜着一盏灯笼,灯笼上书“巡更”二子。
灯笼随着他走动摇摆,灯火摇曳间,倒映出一张略带稚气的面容。看着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身穿着一件满是补丁的旧袄子。提灯笼的手里握着竹梆子,手腕上,还挂着一面铜锣。每走上一阵,便敲打竹梆子几下,梆子发出“梆梆梆”的声响在夜空里盘旋,紧接着又是那句口号。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原来是名打更人。
打更人,也叫做更夫,是旧时的一门营生。这行当的历史挺悠久的,据说能上述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当时的民间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打更人这个职业便应运而生,为人们报时的同时,兼巡夜的作用。
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报时。
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大概是现在的七点左右吧。街上就会出现提灯笼,持梆子铜锣的人,沿街鸣锣。这叫打落更,意思是提醒大家太阳落山了,要入夜了,大家早点休息。
此后每隔两个小时,再打一次更。以此类推,一直到凌晨三点左右,打过第五次,这叫打五更。打过这一茬,便收更结束,人们也陆陆续续的起床,该做饭的做饭,该上工的上工。
现代的人可能有点理解不了,为什么三点就收更?这是因为古代的民众缺乏娱乐生活,一入夜便上床睡觉,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五更天一过,就起床做事了。毕竟“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老儿也是在五更天准备上朝的,更别说民间了。
当然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娱乐生活多了,熬夜修仙刷剧、刷某音、打撸啊撸的比比皆是,一些旧时的习惯放在今天就有些“另类”。不过各位看官只要仔细观察,城市里那些做“早生意”的,比如早餐店、菜市,甚至是快递分拣中心等等,其实都是凌晨三点过的样子起来。
打更人在旧时,属于贱业,昼伏夜出不说,工钱也不多,上不得什么台面。但其中也不乏有名人物。比如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曾做过打更人。
那为什么现在看不见打更人了呢?
自然是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丰富,每家每户都有钟表,不需要人力来报时,打更人这个行业,也如许多古旧职业一般,泯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现在只在一些影视剧,或者是某些古街风景点还能看见,但表演成分大过实际意义。
当然了,那都是过后的事情。咱们今天说的是民国时期发生的事,在这个时间点,打更人还是有存在意义的。
言归正传,说回这位打更人。
此人名叫陈初五,是这梧城城东的一名打更人,今年十九岁。陈初五做打更人这个营生,已经有四五年了,领他入行的是他的爷爷陈四喜。一般来说,打更人两人为一组,一人持灯引路,一人鸣锣吆喝。
入行之后,他就一直和他爷爷搭伴着打更。不过最近气温骤降,陈初五担心老头身体,便一人担下了这份差事。
好歹是入行四五年的老打更人了,一些行业里的规矩,陈初五还是晓得的。比方说打落更、二更时鸣锣,而到三更以后敲梆,这是因为到了三更以后,防止鸣锣声打扰人睡眠。
还有就是吆喝时,并非只有那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其实还有一些常用口号,比如“防贼防盗,闭门关窗”、“寒潮来临,关门关窗”、“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等等……
这些个口号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里面的门道却不少。
比如发现有蟊贼出没,打更人就会适时的吆喝道:“防贼防盗,闭门关窗咯……”;遇到什么鬼祟事情,便会吆喝一声“大鬼小鬼排排坐咯……”。这些口号,都是在提醒周围住户,小心了。
你听懂了打更人口号里的暗语,也就知道了该注意点什么——是不是和现代公交车上的提示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这其中的道道,都是从爷爷那边传来的,陈初五也都记在心里。但毕竟太年轻,经历的事太少,还是容易出问题。
就如今天,他就遇到了这么一件怪事。
说陈初五一路打更巡游,走到月儿巷那边,四声梆子刚敲完,还未等他喊出口号,巷子里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幽幽的说道:
“小兄弟,小兄弟……”
“谁?”陈初五立马警惕了起来。
“小兄弟,来这边,坛子这里。”听声音,应该是个男人的。
随着那声音的指引,陈初五提灯看去,只见角落里,摆着一排坛子,有大有小,小的有人头大小,大的快赶上水缸了。也不知道是哪家放在这儿的。而那个声音,就是从最大那个坛子里发出来的。
看到这儿,陈初五只觉得背后发凉,往日里爷爷跟他说的那些奇闻异事,开始在脑子里盘旋。
越想,心中越忐忑——小爷今天莫不是撞了邪祟吧?
若是换个“老成持重”的打更人,遇到这事,肯定是拔腿就跑,最多吆喝几句“暗语”,提醒大家注意。但陈初五毕竟年轻,还有股子心劲儿在,顾念起打更人的职责,非要问个明白。
于是吊着胆子喝到:
“你,你是什么东西!是人是鬼?”
“是人,是人!”坛子里急忙回话,“小兄弟帮帮忙,我被歹人劫了道,身上钱财衣物都被搜刮干净了,这才藏在坛子里。”
“是吗?前个时辰我才来过,没见什么歹人啊?”
“不久前出的事,我也是有急事这才走夜路。没想到,被劫了。小兄弟若不信,走近来看看。”
陈初五满心怀疑,但还是走近了几步。不过没完全靠近,保持了一个安全的距离。挑着灯垫着脚往坛子里一看,嚯,坛子里还真蹲了个人。这汉子正光着个膀子,蜷缩在坛子里瑟瑟发抖。感觉到灯光的接近,他抬起头,冲陈初五尴尬的一笑。
陈初五看这人脸色发白,嘴唇乌青乌青的,怕是被冻得够呛,心中升起一丝恻隐之心。语气放缓道:“人没事就好,快回家吧。”
“这可不行啊!我好歹是读书人,就这么光溜溜的回去,实在是有辱斯文!要被人见到,我也就活不下去了。”
“那你想怎样?”
“求小兄弟行行好,舍我一件衣服遮羞,等我回了家,必有厚报。”
这些个读书人,穷讲究真多!
陈初五腹诽道。
出了这样的事,还顾忌着脸面,宁愿躲坛子里挨冻,也不愿意光溜溜的回家,怕丢人。换做陈初五自己,才不在意这些事呢。
不过也对,酸书生们就是这个尿性。
那人见陈初五不说话,以为他舍不得这身衣服,连忙又是作揖,又是说好话。陈初五看他挺可怜的,要继续这么冻着,怕是挨不过今夜。
算了,就舍他一件衣服吧。
好在这天气够冷,陈初五穿得多,脱了其中一件袍子,扔进了坛子里。拿到袍子,那人总算来了劲儿,忙不迭的往上身穿,嘴里还作着自我介绍,他说他家就住在东城雁嘴巷,姓王,这衣服明儿肯定还,不止要还衣服,还得提厚礼上门道谢。
陈初五倒没指望他的厚礼,主要是见他可怜。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嘛。
只不过,这世上的事就是那么不公,有时候做了好事,却不一定能得到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