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闻知虎牢已经到手,立即拜高仲密为侍中、司徒,亲率大军前往接应。 高仲密是河桥之战中英勇战死的东魏大将高敖曹的二哥(大哥高于高欢和孝武帝的阴谋中),他突然背叛,有的说是因为高欢的大儿子高澄十分热情地送给他一顶绿帽子当礼物,有的说是因为他在晋阳放纵不法。总之,原因尽管可以由人去分析,他的叛东归西却是不争事实。 高欢听说高仲密叛逃,将虎牢献给宇文泰,立即亲率精兵十万来争虎牢。经过短暂接触,双方在邙山相遇。 邙山在洛阳之北,黄河之南,又称“北邙”。曹雪芹同志在《红楼梦》中用以指代死亡之地,不知道这一次,邙山将成为谁的死亡之地,高欢?或是宇文泰? 宇文泰看起来更果决一些,因为这次他决定先动手,准备对高欢发动突然袭击。已经探知消息的高欢笑道:“敌军距我四十里,星座来袭,必定我们正好以逸待劳。” 果然,清晨宇文泰刚一露头就遭到迎头痛击,上次战役中负伤肠流出腹仍拼死搏斗的彭乐手持长刀,在西魏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刀过之处,头颅乱飞。宇文泰抵挡不住,大败退走。彭乐哪肯放过,紧追不舍。西魏营中许多随军的亲王和大臣都被彭乐军俘虏,这一阵,宇文泰损失惨重,士兵伤亡、被俘不下三万人,这个数据让西魏在未来整整消化了四年。宇文泰穿营而出,仍然摆脱不了彭乐的追击。 眼见得宇文泰就要被彭乐追上,突然,宇文泰把马勒住了,转身对追来的彭乐说:“你莫非就是大将彭乐吗?你是一个伟男子,可惜太呆,试想,今天无我,明日能有你吗?” 大老粗彭乐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他的智力无法理解宇文泰说的话,但朦朦胧胧也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烹”的道理,于是拿起宇文泰解下的金带,回营复命。 不想高欢早已经知道他放走宇文泰的内情,抓过彭乐的头来,在地上狠摔几次,并抽出剑来,优势要砍掉彭乐的头,旁边的文武见状,都看出来高欢其实并不想杀彭乐,但又不能说出来,他现在需要一个台阶。于是大家一齐上前求情,高欢佯装不依不饶,命人拿来三千匹绢,压在彭乐背上,彭乐果然体壮如牛,三千匹绢压在身上,气不长出。高欢指着彭乐喝道:“徒有一身蛮力有何用处?今天饶了你,给你机会,让你将功赎罪!”说完,又把这三千匹绢赐给彭乐,作为奖赏。 彭乐被高欢耍得团团转,情绪和思路完全顺着高欢的指挥棒走,一直到带着三千匹小儿绢回营,脑子也没转过弯来。 没有转过弯来是正常,转过来就不正常了,玩心眼,谁能玩得过高欢啊! 这场表演,精彩异常,高欢同志作为导演、编剧和主演,为演出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大臣们也十分称职,是很出色的群众演员;而彭乐先生,则完全是本色演出。 第二天,两军收拾旗鼓再战,这一次宇文泰有备而来,漫山遍野都是西魏军,高欢大惊,步兵都被宇文泰擒去,他自己也落荒而逃。 这一次轮到宇文泰不放过高欢了,他令贺拔胜为将,统兵三千,去追高欢。 贺拔胜与高欢的关系不一样。贺拔胜恨不得生吃高欢,他的大哥贺拔允被高欢囚禁,冻馁而死;三弟贺拔岳,被高欢怂恿侯莫陈悦杀死。国仇家恨系于一身,追高欢,贺拔胜是最合适的人选,看来,宇文泰还真是知人。 贺拔胜拼了命去追高欢,根本不用动员。看看已经赶上,贺拔胜便大喝一声:“贺六浑,今落在我贺拔破胡手中,誓必杀你!” 贺六浑是高欢的字,我们前面提过。 此时的高欢,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凡人,因为凡人在时刻也是容易掉链子的,也是怕死的。他未及思考就摔落马下,贺拔胜举槊就刺,却在一刹那马中了一箭,被掀下马来。等贺拔胜站起来,高欢已经跑远了。他知道无法追上,仰天长叹曰:“今日不执弓矢,岂非天意?” 要这样说的话,今天高欢没被追上是天意,那昨天宇文泰被彭乐放走,又应该如何解释呢? 也许,命运就是要留着这绝代双娇,看他们出演绝顶上的华山论剑。 顺便说一句,射箭救高欢的是段韶,此人后来成为北齐三大柱石之一,位在斛律光和高长恭之上。 高欢虽然狼狈逃走,但东魏骑兵战斗力仍十分强健,将军耿令贵整理兵马,一声令下,东魏铁骑卷土重来,将宇文泰军杀败,西魏军不防有这招,大乱,重又追逐宇文泰。眼看得宇文泰危在旦夕,他的救星出现了。 救星是独孤信和于谨,这两位名列八柱国家的大人物,他们没有退出战场,而是在战地收拾残局,聚焦败兵,从后向前掩杀。 东魏兵正在追宇文泰,不意又被人抄了后路,有多少人都没有来得及看清楚,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于是纷纷退去。宇文泰才得已顺利回到关中。 此时的宇文泰,损兵折将近六万人,不是元气大伤的问题,而是元气基本被耗尽了,这个时候,只要高欢伸个手指头戳他一下,西魏帝国就能倒下来。可惜,高欢也做不到了,他已是强之末,明显感到自己老了。 贺拔胜回到长安,时常悔恨当初放跑了高欢,再加上高欢把留在邺城的贺拔子弟全部杀死,贺拔胜连恨带悔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去世前,给宇文泰写信,抒发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宇文泰接到他的死讯,流泪太息,说:“诸将临敌,神色都显慌张,惟独贺拨公颜色如常,真正是大勇之人啊。” 邙山大败让宇文泰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翻不了身,他必须得想办法尽快恢复过来,家底本来就不如人家,又差点被人家一锅端。这个时候,那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妙计救了他,也救了风雨飘摇中的西魏王朝。 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妙计是改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高欢之死——含恨落幕的一代奸雄 东魏高欢和西魏宇文泰这两个冤家在北方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时候,有一个奇人却在长江以南置他的大好河山于不顾,每天只忙着念经。 这个人是梁武帝萧衍。 萧衍我们已经提到好几次了,就是非常仁慈,他的亲属犯了法他也舍不得惩罚,只是一味苦口婆心劝说,以至涕泪横流的那位梁朝皇帝。因此,他获得了一致认可,当选为当代“最仁慈名人”。但对一小撮人的过分仁慈(如皇亲国戚),就意味着对绝大多数人(如平头百姓)的不仁慈,这位“萧老公”就是这样。 除了上述的特点,这位童鞋还有一个更加离谱的嗜好:不爱龙袍爱袈裟。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信奉佛教是普遍的爱好,上流人物用来麻痹精神,底层人民用来寄望来生。当时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来,前者是大同石窟和洛阳石窟(大同和洛阳先后是北魏的都城),后者有唐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但是,萧衍爱好佛教已经出格了,他居然要出家为僧。 后世也有一个皇帝当过和尚,那是朱元璋。但朱元璋是先当和尚后成皇帝,而且他当皇帝不是什么信仰或是业余爱好,完全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不当和尚就得饿死。 萧衍当和尚,我们找不出合理的解释,只能认为是吃饱了撑的。 他在南京(当时叫建康)城里舍身同泰寺,大臣们一团乱麻,急着赎他回来,这位老同志当和尚上了瘾,没过几天又跑回寺里,大臣们只好再凑钱赎他回来。如是者三次,梁武帝无所谓,同泰寺很高兴,这人贩子,当到这份儿上已经算是极致了。 梁武帝萧衍在南方忙着当和尚,没空趁着宇文泰和高欢捉对儿厮杀的的机会去打北方。因此,宇文泰和高欢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梁朝随时派个陈庆之来搞他们一下,他们的心里只有对方:我说我的心里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 邙山之败之后,宇文泰休息了四年,当然,这四年,他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一边在整顿内务好让他的人民和士兵吃得更饱点,一边磨牙,等待时机,准备一口咬断高欢的脖子。 邙山大败让宇文泰损失了六万之众,之前军事改革的成就被抵消殆尽。我们说过,北魏或东魏西魏都是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鲜卑人数有限,要想一下子把邙山之败中的六万鲜卑士兵补充起来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宇文泰把目光移到了汉人身上。 汉人在军队中的比例有所增长,军队的统帅还是那些当地素有声望的豪强,这样,宇文泰的措施既有效补充的兵源,又有加强鲜卑贵族集团和汉族豪强集团的融合,一举两得。 他还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这些我们在初中和高中历史课上都已经大致知道是什么内容了,每一个新王朝建立,都会采取这些措施,无非减轻农民负担,与民休息,少交或不交租、庸、调,以使农民能安心生产等,这招屡试不爽,在宇文泰身上也发生了奇效。西魏的经济很快恢复并发展起来。经济基础好了,上层建筑才能好,或者说,经济发展了,才有钱,有了钱,才能吃饱饭,才能有钱去打高欢。 宇文泰还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废除了宫刑。据说宫刑的发明人是周初的大圣人周公姬旦,目的是替皇帝服务好成百上千的皇宫佳丽同时又不能给皇帝戴绿帽子,靠他们的自觉性显然是不行的,饱暖思,这是人性。于是杀千刀的周公想了一下十分狠毒又下流的手段:去势。作案工具都没有了,如何作案? 太惨无人道了,宇文泰能废除此刑,实在是先进得很。可惜,这一制度并没有完全对后世产生影响,不然,后世的唐朝、明朝也就不会宦官横行了,清朝也就没有安德海、李莲英什么事了。但至少,宫刑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刑罚,从此不存在了。 宇文泰对人才非常重视,对体制也十分重视,苏绰帮他制订的一套东西,他要求大小官吏倒背如流,否则,不能为官。他对苏绰也十分信任,自己出征在外,内务统统交给苏绰处理。 总之,大改革家宇文泰在败后,不屈不挠,励精图治,终于使得西魏最终不仅没被原本强大的东魏击败,反而占得先机。比起来,高欢,或是高欢的后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宇文泰沉浸在他的改革成果中,不想又人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猛醒,这个世界还不太平,他还有敌人,这个敌人已经又向他发动进攻了。 公元546年九月,高欢亲率十万大军,向西魏据守的玉璧发动了进攻,连营四十里(这比刘备的连营七百里已经差太远了,但对宇文泰而言,却有足够的威慑力)。这是东西魏的最后一场大战,这一年,高欢已经五十一岁了。 玉璧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四年前,高欢在此碰壁,那时的守将是那个文人出身,但打仗又无比骁勇的王思政。而玉璧的来历,也与王思政直接相关。 八年前,王思政上书请求在玉璧筑城,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当局欣然照准。玉璧坐落于汾河下游,进,退可一夫当关,西南可拱卫长安、东北可俯瞰晋阳。谁占有玉璧,谁就取得了战略主动。 所以高欢才不惜倾一国之兵力,不惜代价要抢占玉璧。 高欢不是赌徒,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可惜,这次他做到了。 玉璧经过王思政多年营建,城高墙厚,周长十里,南有黄土断崖天险,其余三面都深沟高垒,易守难攻。 大概是老天有意羞辱高欢,上次的玉璧守将王思政已经调驻荆州,现在驻守玉璧的是韦孝宽,年仅三十七岁。可能这次玉璧之战高欢唯一的成就是成就了一个韦孝宽。 韦孝宽是那个时代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之一,他之前的陈庆之,他之后的斛律光,都在中华民族的将星中光彩夺目。不过在此之前,他不过是崭露头角而已。 韦孝宽听说高欢大军来,猛练缩头乌龟术,闭门不出。高欢性起,昼夜围攻,韦孝宽高接低挡,滴水不漏。 高欢军在城南筑起土山,凭高视下,准备在高度上先压对手一头。韦孝宽针锋相对,加高城上原有的城楼,令其始终高于土山,随你加高土山,我的城楼始终比你高。你加高,我也加高,看谁狠,这种流氓做法使得东魏兵气愤不已又无计可施。韦孝宽时不时在城楼上放个火箭或扔块大石头,把东魏军打得灰头土脸,连走路都不敢直起腰来。 高欢气极,派人对韦孝宽说:“就算你把城楼加高到天上,我也能穿城取你狗命!”高欢说到做到,挖掘地道,想穿城而入。韦孝宽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守株待兔,东魏的兔子们挖啊挖,好不容易看到一点亮光,结果全掉进了人家的深沟中。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了大量易燃物,备好火种,一旦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就把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自制鼓风机(就是用大牛皮囊来吹风),烈火浓烟,一齐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统统变成了兔子烧烤。 高欢又造“攻车”撞击城墙,所到之处,莫不摧毁。韦孝宽便用布匹做成帐幔,面对攻车张开,攻车撞上去,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丝毫不会损坏,因为撞击的力度已经完全被帐幔抵消,这是真正的以柔克刚。物理原理也许是由动能转化成了势能,猜测而已,我对理科一窍不通。高欢再次失败。 东魏用尽攻城手段,韦孝宽守备还绰绰有余,东魏军连番冲击,玉璧城岿然不动。 高欢知道玉璧难以攻克,想用攻心战试试,让参军祖珽给韦孝宽传话:“你独守孤城,玉碎不如瓦全,不如早降!” (这个祖珽,在后来北齐的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本书的目的不在详述北齐,只是让他先跟大家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