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吾看书 > 玄幻魔法 > 隋唐风云 > 第145章魅力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1、李渊能成大器; 2、李渊仁义; 3、李渊现在正需要人才; 4、李渊和李密都姓李,是本家,祖上还都是关陇军事贵族(门阀)的核心家族; 5、李密在洛阳与随军缠斗,牵制住了大量隋军的有生力量,李渊才得以顺利取下长安,建都称帝; 6、其它。 根据这一战略思想的引导,李密收集残兵败将,短时间内聚焦了两三万人,向西投奔了刚刚建制称帝李渊。 李密在邙山大战中的惨败,一举改变中原战局:曾经叱咤风云风云、呼风唤雨的瓦岗军就此在历史上失去足迹,灰飞烟灭;王世充挟此大胜,收罗李密残部,从此称霸中原;此外,西有薛举、李轨,南有萧铣,北有罗艺,东有窦建德和刘黑闼,天下大势,仍是一大锅粥。虎落平阳,英雄末路 李密在洛阳城下,被王世充连锅端,瓦岗军的一世英名就此毁于一旦。李密无路可走,觉得李渊是个值得依赖的人,于是与王伯当等率残兵败将西投李渊。 李渊听说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归顺,也不完全意味着得到多少器械、多少军马、多少粮草,更重要的是李密归附带来的人心。要知道,李密当年也曾经威震中原,连李渊都得好言好语巴结他。就象当年的曹,明知道刘备世之枭雄,也还得客客气气假装尊重人才,这是做给天下的人看的。李渊也这样想,况且,李密现在已经是一只拔了牙的老虎,已经无法撼动李渊的根基的了。 为表示对李密的欢迎和求贤若渴,李渊派来迎接他的使者一拨又一拨,前后相继,后面的都可以看到前面的项背,这个急呀,生怕李密来得晚了。 这一热情举动使李密十分高兴,感觉倍儿有面子。他得意洋洋对王伯当说:“我曾有百万大军,如今一旦解甲,归顺朝廷(唐朝),山东各州,只要知道我在这里,我一纸号令,就可前来投降,这个功劳,封个宰相不过分吧?” 李密于公元618年九月十三日被王世充击败,十月八日,李密进入长安,正式归附唐高祖李渊。 李渊十分高兴,拉着李密的手,称兄道弟。不过,热情不代表能给李密当宰相,李密得到的职位,是光禄勋、上柱国、邢国公。李密听了,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这么大的功劳,这么大的影响,投靠你算是给你面子了,才给这样一个芝麻官。 光禄勋即之前的光禄卿,是掌管宫廷内部杂务的官员,可以理解为大内总管(不是太监);上柱国简单理解为帝国元帅(荣誉头衔,不意味着同时兼任副席),至于封爵邢国公,则完全与权力无关。 这还不算,李密所带的这些部下,自到长安以后,人家的供应和礼节越来越差,甚至有时候连饭都不给吃饱。很简单,你末路来投的,能收留你就不错了,还指望捧在手心里当宝贝,没门儿! 李密每天在郁闷中度日,自己不但被瞧不起,还有不少的唐朝官员,趁机向李密索要贿赂,以为他之前是诸侯之首,一定有不少的灰色收入,都想在他身上榨点油水。李密心里有苦说不出,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别提多难受了。 不过,李渊对他还不错,每次见面都称他为“兄弟”,热情寒暄,问长问短,还把表妹独孤小姐嫁给他。这位独孤小姐,就是李渊老妈的外甥女,而李渊的外公(姥爷),就是大名鼎鼎的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大帅哥独孤信。 按说老婆也有了,官职也有了,军衔也有了,爵位也有了,你就消停一点,老老实实跟着李渊干吧。职位也算不错了,新老婆独孤小姐既是独孤信之后,不说花容月貌至少也是个大家闺秀啊,总比他的前夫人、王秀才的女儿强多了吧。但李密不这样想,这心理落差也太大了。 李密的失落,裘老板在《断密涧》里有十分精彩的演绎:在瓦岗多侥幸,称孤道寡亚赛过朝廷。到如今屈膝来归顺,时衰运败跪其人;罢、罢、罢,暂记着孤的心头恨,叮咛言语我记在孤心…… 李密归降唐朝之后,中原地区原属李密的部属,争先恐后都投降了王世充——这也不能怪这些墙头草们,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谁强跟谁,乱世里,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但只有一个人,至今不降。 这个人是徐世勣,他还坚守在他的岗位上。上次自从和李密有过一些分歧之后,就被李密安排去守黎阳。 唐高祖李渊欣赏徐世勣的为人和胆略,派了一个随李密投降过来的人去劝降徐世勣。此人人微言轻,但不管是当初的李密,还是现在的李渊,都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眼光。李渊相信他能说服徐世勣来降。 被李渊看中的这个人,就是目前仍是一个普通作战参谋的魏征,只是在去往黎阳劝降徐世勣前,才被李渊任命为秘书丞(国家图书馆馆长)。 徐世勣见到了魏征,看了李渊写来的劝降信,思考之后决定投降,但他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表明他和同属翟让旧人的单雄信不是一个层次的人。 “黎阳军民,都是魏公李密的。我现在就直接投降唐朝,那等于是利用魏公失败的机会,出卖他的土地和人民以换取个人荣华富贵,这是可耻的行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列黎阳所属各地的户籍、人口、军队、财物等,呈报给魏公,由他自己呈献。” 李渊一开始听说徐世勣只肯降李密,不降唐朝,十分奇怪,等了解内情之后,大为感叹:“徐世勣不忘旧恩,不贪新功,真忠臣也!” 于是派人会同徐世勣,共同谋划攻取虎牢关,这一决定说明,李渊已经完全把徐世勣看成了自己人,而且委以重任。另外一件事情更能说明李渊把徐世勣看成自己人,因为他决定赐徐世勣姓“李”。 这是又一个南北朝乱世和隋唐之际改姓的人,从此,徐世勣改名李世勣,当然,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改名字(后来,李世民登极为帝,为避讳,李世勣再次改名,把“世”字去掉,成了李勣)。 李密听了李世勣的故事,十分感慨,当初自己兵败洛阳,曾经一度想去黎阳去投李世勣,但人家劝他:“徐世勣与单雄信同为翟让旧部,去年我们杀翟让,他能不恨吗?而且他自己也被我们脖子上砍了一刀。现在单雄信拥兵自重,不听调遣,谁能保证徐世勣不是又一个单雄信?” 李密听了害怕,才打消去黎阳汇合徐世勣的念头,到河阳叫上王伯当,这才一同投唐。 联想到自己在关键时刻对李世勣的不信任,李密脸上直发烫。 李密在长安过得十分郁闷,他开始后悔不该来投李渊,他无时不刻不想着逃出樊笼。这一境遇,与三国时期在许都种菜的刘备差不多。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促使李密下决心离开李渊,再次投身打家劫舍的时代洪流当中。这件事跟他的职责有关,他是光禄勋,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操持宫廷宴会,而在宴会上,他要向当朝皇上跪献酒食。这对曾经威风八面的诸侯之首李密来说,完全不可以接受!向一个曾经给自己写信、百般讨好的人下跪,亏他们想得出。 但事实是,这件事不仅他们想得出,而且还做得出。 可以想见,李密本来就黑的脸庞,这下变得可以与猪肝媲美了。 出宫之后,李密找到王伯当,商议对策。 王伯当跟李密降唐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这个官职虽然十分显赫,但王伯当不是李渊的人,不会被重用,因此,他和李密的感觉一样,既失望又郁闷。 两个失意人互倒口水之后,商量之后的动向,一拍即合,决定离开李渊,另谋高就。 李密第二天去见李渊,说:“山东各地都是我从前的部属,我愿前去招抚,这样的话,天下可定,而王世充可擒。” 李渊听了大喜,不顾百官的劝阻,立即派李密东行。百官之所以劝阻李渊,是因为他们了解李密的本性,而李渊之所以放行李密,也是因为了解李密的本性。同为老流氓,李渊比李密显然更老辣些。 十二月一日,李密正式启程前往山东(并非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的大片土地),临行,李渊特地宴请李密和他的助手贾闰甫,他拉着二人的手,三人一起坐在御座之上,李渊双目泪光闪烁,说:“来,让我们共饮这杯酒,喝了之后,三人同一心。你们此去,好自为之,不要让我失望。确实,有人怀疑你,有人中伤你,但我一片赤诚对你,老弟,任何人也无法挑拨我们的信任。” 李密和贾闰甫以头抢地,誓死报答李渊。之后,两人及王伯当率领李密之前的部属出城东行。 然而,十天之后,大约是十二月十二日(即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日子),那时李密他们正走在路上,已近弘农,李渊突然下旨,要李密的部属继续东进,而宣李密回朝,另有要事委任。 李密找贾闰甫商量:“看来李渊已经在怀疑我们了,不如反了吧。” 贾闰甫还记着李渊临行前的表演,中毒太深,不肯同意,劝说李密:“皇帝对你十分优厚,而李渊这两个字,正符合谶语里说的,是天意,您既已投降,就不应再生二心。况且,如果我们反叛,朝廷大军朝发夕至,如果抵御?如果怕别人说闲话,那最好的办法说是向皇上尽忠。” 李密大怒,拔刀要杀贾闰甫,被王伯当等人苦苦劝住。王伯当也劝李密,现在不是时候,先观察一下时局如何。李密不肯。 李密确实已经不是当初的李密,他从一个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大英雄堕落成一个目光如豆的世俗凡人,不过用了两个月时间,也许,他本是凡夫俗子,只不过,是王世充把他又还原了而已。 李密不听贾闰甫和王伯当的话,决定造反,贾闰甫逃亡,王伯当流着泪说:“您既决心已定,我尽管不同意,也不敢离您而去,我们就死在一起吧,只怕我的死对您也没什么帮助。” 李密既下决心,就斩李渊的来使,表示与唐王朝的决裂(实际上,唐朝还真没亏待李密,从头到尾,都是李密对不起唐朝,这个结果,就是李渊要的)。 李密突袭桃林县,算是有了一块小小的根据地,接下来,他的计划是这样的:先是飞檄传书,号令昔日的部下共同起事,说是要取洛阳,而自己率部属东进,去投自己的旧部、襄城的张善相。 这时,唐王朝已经回过味来,意味到李密真反了,老流氓李渊作痛苦成分状,令右翊卫将军史万宝带领行军总管盛彦师组成第一路讨逆军。 盛彦师对史万宝说:“请给我数千人马,看我砍下李密的人头。” 史万宝道:“李密悍匪,传檄旧部,几天之内就能集结百万之众,你这么有把握?” 盛彦师不肯明说:“兵者,诡道也,先不告诉您。” 于是命令自己的部属,离开大路,在山涧中埋伏下数行精兵。史万宝看了差点晕过去:“李密要去洛阳,你不在大路上设伏,却把军队埋伏在山涧里,你旅游呢?” 盛彦师笑道:“李密狡诈,他说去取洛阳,是声东击西之计,他真正的意图是到襄城去投张善相。要去襄城,这里是最近的道路,李密欺我们不知兵,此处必不设防,我们偏偏在些布下重兵,等他钻入口袋。如果李密先入山涧,里面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真打起来,我们占不了便宜。所以,我们先入山涧,此战必擒李密。” 盛彦师布下口袋阵,专等李密上钩。李密还真配合,他和行动和盛彦师想象的一模一样。等李密的部队已经进入了山涧,盛彦师突然发动攻击,一下子将李密的人马斩为两段,李密根本没有想到此处有埋伏,阵脚大乱,首尾不能相顾。 就这样,隋末暴民中的第一领袖、魏国公李密死于乱军之中,与他同死的,还有侠肝义胆的王伯当。 李密的死,仿佛三国中的关羽,一世英雄,死于无名之辈手中(李密和王伯当的人头被送到长安之后,无名之辈盛彦师被封为葛国公)。 据说,李密丧身的地方,叫“断密涧”,就象孔子死于孔休庭、庞统死于落凤坡、黄巢死于黄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看来,这就是李密的劫数啊,在劫,就难逃。 李密死后,李渊将他传首给李世勣看,李世勣看后,痛叫一声,晕厥于地,醒来之后令全军挂孝,并请示李渊,以君礼安葬李密。李密出殡那天,聚焦了无数旧部,这些人感念李密的礼贤下士和爱护军民,都在送李密最后一程,很多人哭的泪尽,继之以血。 李密,你有这样的下属,也算没有在人间白走一遭! 李密之死,标志着在隋末横行一时的瓦岗军的彻底覆灭,他的部众分别为王世充和李渊所得,洛阳城下仍不太平,接下来,唐王朝的优秀代表、秦王李世民和洛阳城的王世充,即将在中原再次展开大战,群雄逐鹿,究竟鹿死谁手?苟延残喘,隋王朝丧钟终敲响 邙山一战,王世充大败李密,一雪被李密数次击败的前耻。李密这一败,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下,王世充大发其财,李密的十万瓦岗军基本全被王世充窃为己有,李密多年积攒的以及从宇文化及那里得到的无数金银珠宝,现在全改姓王了。 据史书载,癸未,王世充收李密美人珍宝及将卒十余万人还东都,陈于阙下。 就是说,王世充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战利品巡回展出,露足了脸。 更关键的,李密帐下的大将,除了王伯当和徐世勣,剩下的几乎全部归了王世充,如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公元七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王世充也深谙这个道理,他立马展显出求贤若渴的姿态,拜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 王世充战败李密,独孤求败,他现在连欣欣向荣的唐朝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捏在手心里的皇泰主杨侗!杨侗封王世充为太尉(国家军委主席、)、尚书令(国务院总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两个职位本来是预备留给李密的。 现在的王世充,不可一世,但偏偏就有人不买他的帐,而且不是一个人。 这些人是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以下略于七十几人的名字。 几乎李密帐下的大将们,没有一个服气王世充。原因不是因为李密的影响太深,而是王世充品质太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名词来比喻王世充,那我觉得“人渣”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词不以侮辱了它为由反对的话。 王世充獐头鼠目,先以谄媚隋炀帝杨广获得信任,后又凭借军力逼近皇泰主交出实权,人品卑劣,是个如假包换的小人,象大英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岂肯在这等人手下做事。 在执掌洛阳的实际权力之后,王世充人模狗样地在树起三块牌子,一曰征求有胆识,能负责任的人;二曰征求有勇略,能打仗的人;三曰征求有冤无处申的人。 三块牌子一立,立即有无数人前来应征,王世充亲自接见,一一听取大家的意见,并郑重其事把这些意见写在报告中,之后,将这些报告带回家点炉子,该欺压百姓还是欺压百姓,该臣还君臣。 王世充的这些卑劣行径让秦叔宝他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第二年初,趁与唐军交战的时候,就在两军阵前,秦叔宝和程知节做了一件令所有人,包括那些写历史的史家都瞠目结舌的事:当众投敌。 那是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正当王世充的人马和唐军两阵对圆,正准备厮杀,秦叔宝和程知节率亲兵数十人,站在队伍的最前列,还没等王世充下令进军,两人率亲兵们一阵狂奔,脱离了大部队,看去得远了,两人才下马,向王世充行跪拜礼,说:“我们受您重用,一心想知恩图报。但您性情猜忌,不纳忠言,非吾主也!如今不能再作同事,从此别过!” 说毕,两人一溜烟逃到了唐军阵上,当众投敌! 王世充鼻子差点气歪了,想追已经来不及,况且,秦叔宝和程知节都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要投唐,谁敢拦?谁能拦? 秦叔宝和程知节历尽坎坷,终于算是找到明主了。他们从隋朝的官军到李密的暴民军,从王世充的亲信大将再到唐王朝的股肱之臣,人生历经了一个大大的U型弯,不过,最终他们总算是成功了。在那个乱世,弱肉强食,能生存下来已经属不易,成为强者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个时候,难道还要苛责他们是“四姓家奴”吗? 唐高祖李渊几乎是白捡了两个大将,简直乐疯了,他把两人分派到儿子李世民的帐下,任秦叔宝为马军总司令(马军总管),程知节为左翼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左三统军)。 秦、程二人的叛逃并不足以引起王世充的警惕,或者说,他本性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他手下的人不断逃亡,去投新生的唐王朝。这些人无非两个命运,或投唐成功,从此遭遇明主;或投诚失败,被王世充屠戮全族。 现在,位极人臣、身为郑王和首脑的王世充,又想要另外一个荣誉:加九锡。他派他的亲信段达(就是当初顾命三大臣之一的,出卖另一顾命大臣元文都的那位)入宫向皇泰主说明他的愿望。 皇泰主一听就明白王世充想要什么了(这是任何权臣在篡位前要求的最后一项荣誉或权力),他淡淡地说:“郑国公上次击败李密,已经受封为太尉,到现在不过半年,他又没有什么新功劳,等等再说吧。” 段达看着这个小孩子,面无表情地说:“郑国公想要。” 杨侗知道他已经无力与王世充抗争,于是也回盯着段达,说:“随你们的便。” 公元619年春三月,王世充被任命为相国,假黄钺,总领朝政,统率文武百官,封爵郑王,加九锡。 就这样,王世充离篡夺皇位只差最后一步了,而这一步,迟早会完成。王世充很清楚,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皇泰主杨侗也清楚。 令杨侗没有想到的是,王世充的动作这么快,他只消停了半个月,紧接着,他又导演了一个鬼把戏,捉了大量的鸟,在鸟腿上写上祥瑞(如“郑王当有天下”之类鬼话)后放生,这些鸟有被捉住的,看到鸟腿上的字样,都大惊,争相汇报(惊你妹啊!这些汇报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于是,王世充的爪牙们都忙着劝进,为了拉虎皮壮军威,他们找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来引导此事,每次劝进表都由这个人领衔。 此人就是位列大隋朝三大名相之一的苏威。 男人,一般都是越老越有魅力,苏威倒好,他的魅力全用在帮逆臣称帝上了。如果他的老爹苏绰同志知道这件事,一定气得从八宝山跳起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