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吾看书 > 玄幻魔法 > 隋唐风云 > 第127章膨胀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百姓,但凡他家里有点东西,被搜刮走,那就搜刮走吧,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说什么,但一旦逼得他们要说什么的时候,就是他们用脚票的时候:他们会站到反叛的行列中,向要吃的。 刘元进就是这个一个例子,他把大旗一举,天下没饭吃的农民趋之若鹜,刘元进的势力象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更可怕的是,天下不只有一个刘元进,刘元进们如雨后春笋般浮现,杨广已经头大到无法去理会他们了。 农民动严重影响了杨广对杨玄感的镇压,但恰在此时,杨玄感内部出问题了。 杨玄感的问题就出在那倚为军师的韦福嗣身上。 韦福嗣自归杨玄感之后,受到了十分的礼遇,被倚为栋梁,大概是原栋梁李密说话不大中听,被杨玄感退而居其次当成椽子了。 韦福嗣给杨玄感出主意,大多有所保留,这些保留杨玄感一律看不出来,但瞒不过李密的眼睛。李密对杨玄感说:“韦福嗣不是当初们义时加入的,所以事事都有所保留,我们可以看得出他首鼠两端的想法,我们起事不久,这样的奸人不宜留在身边,还是尽早杀了好。” 杨玄感看着李密,露出奇怪的表情,仿佛被骗的是李密而不是他杨玄感,半晌,杨玄感才说:“至于吗?” 李密听了,一句话也没说,退出帐外,长叹一声:“杨玄感喜欢造反,但不知道如何取胜,败亡在即,我们已成瓮中之鳖!”杨玄感在洛阳外围,频频取胜,于是,被这些胜利冲昏头脑的他准备在上明确与隋朝分庭抗礼的立场,决定称帝,于是征求李密的意见,李密的态度很坚决,说:“我们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有天下之大,哪个郡响应我们了?洛阳城现在在谁手里?全国救兵开往洛阳的源源不断,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迅速向西,早定关中,而不是什么当皇帝。” 杨玄感听了李密的话,沉吟半晌,笑了笑,不再提起称帝的事。 但我却以为李密应该千万杨玄感称帝,因为杨玄感还活着的日子不多了,再不称帝,将一辈子没当上皇帝。 杨玄感在洛阳城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屈突通、卫文升、宇文述的大军把杨玄感团团包围起来,樊子盖在城里也加强军备,随时准备与城外的隋军里应外合,让杨玄感和他的叛军成了夹心汉堡。 于是,杨玄感决定突围。 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七月二十日,杨玄感离开洛阳西上,准备向西,夺取关中,建立刘邦和宇文泰那样的功业。 杨玄感叛军在隋军的围追堵截下,磕磕拌拌地向西开拔。 这个大脑短路的人现在才想起来占据关中,当初李密给他出主意让他占领关中的时候他干嘛去了! 这个和军事白痴和其他所有和军事白痴一样,等待他的,除了身首异处外,还有身败名裂。 不过,如果杨玄感真得能够取得关中,获得喘息机会的话,杨广还真拿他不好办。恰在此时,一个人拖住了杨玄感西进的脚步。 这个人是弘农郡的郡委记杨智积。 杨智积不是外人,他是隋文帝杨坚的侄子、隋炀帝杨广的堂弟,封蔡王。 杨智积一看杨玄感要从弘农路过,去打关中,心里着急,一急之下,就准备人马,严阵以待,等杨玄感人马从弘农路过的时候,他登上城楼,对杨玄感破口大骂。 杨玄感鼻子差点气歪了,心想:“我没打算的你呀,只是想从弘农路过。既然你骂我,那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 于是大军停下来,把小小弘农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又是杨玄感和军事白痴的集中体现,人家一骂他,居然放下自己的既定战略目标,停下来去打弘农——当然,这正中杨智积的下怀,他正是看中了杨玄感的特点才出此计策。杨玄感的中计,完美体现了一个和军事白痴的特殊品质。 李密拼命苦劝,让他不要因不失大。杨玄感不听,顿兵坚城之下,一连三天,弘农纹丝不动。杨玄感在城门外放火,杨智积在城门内放火,城门内外一片火海,城内的人出不来,城外的人进不去。 杨玄感实在没办法,就象一只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嘴,最后,他下令撤军,带着气恨西去。可就在这个时候,大隋的追兵已经上来了,带兵的都是在大隋朝的顶梁柱,宇文述、屈突通、卫文升、来护儿等,如今的隋军,兵强马壮,而杨玄感,已经不是起事之初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了。 杨玄感且战且走,且走且败,到最后,跟着杨玄感的只剩他的老弟杨积善。杨玄感长叹一声,知道自己离死不远,对杨积善说:“你杀死我吧,我不能被别人杀死,那是对我的侮辱。” 杨积善挥刀杀死杨玄感,至此,这位盛极一时的叛军领袖落得身死名灭的下场。杨积善于被隋军俘虏,捉送行宫处置。隋炀帝杨广,对待杨玄感的死尸发生了深厚兴趣,他命人把尸体剁成小块,挂在各个城门示众(如果在肉上写上“北奸肉,只许看不许取”就更象了),再制成肉酱,最后焚烧成灰。 这个过程是如此复姓,充分体现了杨广对这位功臣之后的关心。 杨玄感兵败,所有他的兄弟、即杨素的儿子全被杀死,至此,隋朝第一高门在立国三十三年后,被从历史上彻底抹掉了。 这应验了杨素死后,杨广说的一句话:“幸亏杨素死了,要是你不死,迟早抄斩你的满门。” 杨玄感兵变以他本人的兵败身死成为了这次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但对有些人来说,还不算完。 杨玄感的首席军师李密,被隋军擒获,送往洛阳。在洛阳,他遇到了几个故人,一个是杨玄感的次席军师韦福嗣,一个是杨玄感的弟弟杨积善(即杀死哥哥杨玄感的那个人)。杨积善是被隋军抓住的,韦福嗣则是投案自首——他对自己的清白十分有信心,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的惯例,投案自首可以不被起诉。 樊子盖把这些人用铁链锁住,装入囚车,押往高阳郡,当时隋炀帝杨广正在彼处。 李密跟押解他的那些人套近乎,答应把自己命下的黄金全部送给他们,这些人表示了对那些身外之物的极大兴趣,一路上,大家饮酒吃肉的钱都是李密出的。 时间稍长,李密和这些人都成了好朋友,大家经常在一起聚饮,完全混淆了和囚犯的区别。于是,在成功麻痹了这些国家员之后,李密在一个晚上与他们彻夜狂欢,们放开了肚子狂饮,终于不支倒地,李密趁机在墙上挖洞,成功逃走,关键时刻,李密没有忘了韦福嗣,招呼他一同逃走,但被韦福嗣拒绝,于是,李密只好一个人上演古代版的大片《肖申克的救赎》。 韦福嗣不肯走,他坚信自己没有罪,他认为自己的下场最多是被皇上骂一顿——这样智力的人被杨玄感选中当谋士,活该他造反失败。 韦福嗣被送到了高阳郡,杨广把韦福嗣起草的那些文书摔到后者脸上,然后移送他到大理寺(最高法院)。这时,在平叛过程中再立新功的宇文述凑过来说:“逆臣叛变,人神共愤,如果不严加惩处,恐怕无法警告群臣。” 杨广说:“这事你来安排吧。” 杨广这句话彻底葬送了韦福嗣希望活着的愿望,这么一人普通和希望在这里变成了奢望,想尽韦福嗣一定无比期望回到李密挖洞邀请他一起逃走的那个晚上,但是,一切都晚了。 十二月十五日,天寒地冻,朔风怒号,为儆效尤,宇文述把韦福嗣捆在木桩上,令九品以上的官员手持刀枪一顿乱砍乱刺,在发现韦先生生命意志极其顽强的情况下,又令百官手持弓箭,朝着韦福嗣万箭齐发,让韦先生成功地变成了一只大刺猬。 就这样,韦福嗣最终死在了他无比信任的杨广先生手里。 一同处死的,还有杨玄感的弟弟杨积善。与韦福嗣一样,杨积善也认为自己罪不致死,况且,还有亲手杀死叛乱头目杨玄感的不世之功,至少可以轻判,免除一死。 最后,还是杨广高屋建瓴,给了最终的指导意见:“如果你真的杀死了你的亲哥哥兼敌尊杨玄感,那更证明你不是个好东西。” 于是,杨积善也与韦福嗣一道,死在了乱箭之下,算是对杨玄感的殉葬,好让后者在九泉之下,不会感到寂寞。 杨玄感叛乱的唯一一支活着的力量是李密的,他辗转投奔到了山东的反贼翟让处,在翟让这里,汇集了农民的精英,这些人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大英雄:王伯当、徐世勣(即徐茂公)、单雄信等。 杨玄感叛乱,从始到终,连头再尾,不过三个月。 从某种角度看,从杨玄感反叛起,隋帝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农民的狂澜。 早在杨玄感起事之初,杨广问老臣苏威(帮助宇文泰搞改革的苏绰的儿子):“杨玄感这个聪明的小孩子造反,会不会有什么后患?” 老道的苏威说:“一个人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准确判断局势,才能够叫作‘聪明’,杨玄感志大才疏,没有经伦济世之才,一定不会有什么后患。我担心的是,他揭开的是天下大乱的序幕。” 苏威果然老辣,一眼就看出了杨玄感叛乱真正可怕的地方。 然而,杨广并不觉得天下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在镇压了杨玄感叛乱之后,在杀了大量的叛乱参与者之后,杨广立即把精力转移到了他“未竟”的事业上。 这一“未竟”的事业就是继续远征高丽。 大业十年,即公元614年春,杨业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商议第三次征辽。会议开了好几天,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因为反对无效。 这一年的二月二十日,杨广下令全队再次聚集,各军同时进发。不久之后,杨广同志不辞劳苦,再次赴涿郡,第三主踏上远征高丽之路。 这一次远征,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逃亡。尽管前两次征辽也有个别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当逃兵,但那只是个别的;而这一次,则是批量当逃兵。 早在杨广下令征调全马集中到涿郡的时候,就开始有逃兵,逃兵越来越多,快要禁止不住的时候,杨广不得已,下令用逃亡士兵来来祭祀战鼓,但丝毫没有效果。 当年的秋七月,杨广到达辽东怀远镇的时候,原本应该已经汇齐的多支部队都没有到,有两种情况,有的是因为路上遇到农民动,过不来;有的是因为大部分士兵都跑光了,来不了。 而高丽方面,也好不到哪去。 前两次隋军远征,虽然总的来说隋帝国的损失要远大于高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高丽毕竟弹丸之地,折腾不起啊。如今一听杨广征调全国队,第三次来伐高丽,高元的头都大了。 隋军这次没有了后顾之忧,进展迅速,特别是最强悍的来护儿,率海军北上,在毕奢城(今天的大连市)与高丽军遭遇,一见面,来护儿立即发动进攻,把阵形凌乱的高丽大军冲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高丽军都领教过来护儿的厉害,初战失利后,没人再敢和来护儿对阵。就这样,来护儿直接突进到了鸭绿江畔,准备渡江包围高丽首都平壤。来护儿的破竹之势吓破了高元的胆,他决定投降——这一次是真投降。为了表示投降的诚意,他送给了杨广一样特殊的礼物。 杨广一看这个礼物,就知道高元是真投降。 这个礼物是一个人,名叫斛斯政。 斛斯政的爷爷就是北魏末期那个著名的站队专家斛斯椿,去年,孙子斛斯政光荣地继承他爷爷的优良传统,站到了高丽王高元的队列中。 前任的长段文振曾经提醒杨广,斛斯政为人阴险狡诈,不可大用。但杨广不听。我们发现杨广同志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只要人家说的是对的,他都不听,仿佛与自己有仇。 斛斯政是杨玄感的好朋友,杨玄感叛乱,斛斯政提供了很多方便,比如杨玄感的弟弟杨玄纵从杨广身边逃到哥哥那里助一臂之力,就是斛斯政安排的。 杨广本来就对杨玄感的叛乱非常担忧,现在杨玄纵一逃,十分恼火,下令追查是谁把杨玄纵放走的。 风声一天紧似一天,照这样查下去,尽早会查到斛斯政这里。斛斯政想,与其落一个叛贼同党的下场,还不如发挥站队的优势,投靠到杨广的死敌高丽王高元那里。 于是,斛斯政星夜叛离隋朝,去投高元。 杨广尽管对此出离愤怒,认为自己平日对斛斯政的好心都喂了驴肝肺,但他无可奈何,他现在有更紧急的事情等着处理,即回去镇压杨玄感的兵变。 斛斯政在高丽王高元那里,过了大半年的舒心日子,但这次隋帝国第三次远征辽东,高丽国抵挡不住,准备投降,斛斯政就知道,他的末日快到了,但干着急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都自己捆起来,送回杨广那里。 回家的感觉,可真不怎么样啊,斛斯政这样想。 斛斯政坐在高元为他特意准备的专车里,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这辆专车确实是特意准备的,采光良好,透气性极佳,为了保证不让他感到过于舒适而倒下去,还在车辆的顶部特别设置了一个圆孔,好让他把脑袋伸出去。 杨广一见斛斯政,大喜,自己耗时三年,调兵数百万,今天,终于要有一个历史性的说法了。他抵制不过激动的心情,给来护儿下了一道诏书,要他撤回正在攻击高丽王国的军队,准备班师。 但杨广没想到,来护儿接到诏书,居然敢抗命不遵。 来护儿召集他属下的众将开会,说:“我们东征三次,徒劳无功,这次回去,不可能再来,我为此深感耻辱。现在,攻下高丽,指日可待,我想继续进军,攻克平壤,活捉高元,岂不是一劳永逸的好事?” 众将都有点犹豫,不敢抗旨不遵。 来护儿说:“敌人授首,就在明日,抗旨的罪名我来承担,机会错失之后,不会再有。” 但众将都心存疑虑,特别是秘书长崔君肃,警告大家:“如果你们就这样任由元帅抗旨不遵,到时我会一一奏明皇上,到时你们一起倒霉,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到最后,来护儿只好让步,不情不愿地接下了圣旨。 就这样,历时三年,动员了数百万军队(其中三十多万永远长眠在异国的永久冻土层里),耗费了无数民脂民膏,浪费了许多发展机会,直接导致全国大暴乱的三征高丽,至此胜利地落下了帷幕。这一年的冬天,杨广回到长安大兴,把高丽的使节和作为胜利象征的斛斯政送到太庙,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叫作太庙献俘,意思是给列祖列宗看看,我们打了胜仗了,我们没有给祖宗丢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