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吾看书 > 玄幻魔法 > 隋唐风云 > 第125章司令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云梯是非常有力的攻城利器,再高的城墙,只要搭上云梯,就在理论上有了被攻破的可能。再说,云梯并非是一架简单的长梯子,而是下面有轮子,可以自由进退、左右配有盾牌、挠钩、绞车等配套设施。不容易被推倒,不容易被掀翻,任何守城的军士,看到云梯,也必得花一紧,先哆嗦一阵子。 据说云梯的发明者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工程学家、建筑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木匠——鲁班发明的。鲁班同志不姓鲁,他实际叫公输般,只因为是鲁国人,就被称为鲁班,班者,般也,通假。 杨广看到的这个特级战斗英雄,正是和云梯有关的。 这个人叫沈光,是江南人,属现在的湖州。 杨广在这次东征之前,面向全国范围征选勇士,谓之“骁果”,意为英勇善战的勇士。 沈光就是一个骁果。事实证明,沈光没有辱没这一光辉的称呼,他在攻城的大军中,始终活跃在第一线。沿着十五米高的云梯一路攀到了城墙的垛口上,一步跳上城楼,挥起大刀,连杀数人,高丽冠军一见,蜂拥而至,连刀带枪,将沈光逼退至垛口,突然用力,把沈光推下城墙。 杨广正在前线督战,这一景象前前后后,被他全部看到。 一见沈光被推下城墙,杨广不禁惊呼一声。 可能杨广亲临指挥,“运气了”沈光。沈光被推下城墙时,曾经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在下坠的过程中,下意味地伸手乱抓,竟然抓到了云梯上的一根绳子,于是劳劳抓住,翻身又上云梯,这可真是他的救命稻草! 大难不死的沈光同志重又翻上云梯,投入了战斗的行列。 这一切都被观战的隋炀帝杨广看在眼里,他当即下令,授沈光同志为特级战斗英雄,拜为朝散大夫。一个普通的骁果,一步登天,成为从五品的朝廷命官。虽然从五品称不上,但从普通一兵到地市级公,也算脱胎换骨了。 尽管隋军有象沈光这样英勇罕匹的忠烈之士,但拿下辽东城并非易事。隋军和高丽军在此相持不下,双方都很焦急。 辽东城之所以攻不下来,是因为城墙高。试想,如果没有城墙,八个辽东城也被夷为平地了。 杨广突然灵机一动,命人制作大口袋,每一个口袋都装满了泥土,这些泥土袋都被堆到城下。几十万大军,上百万的大泥土袋,瞬间就堆起了一条可与城墙比高的“环城高架”。 这样,辽东城的城墙在高度上就变得毫无优势,辽东守军在心理上的优势就荡然无存。 除了环城高架,杨广还想出了另一个绝招,他让人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战车,这种战车有两个特点,一个有八个轮子,进退自如;另一个特点是高度特殊,比城墙还要出点头。这种工具高,实在是高。在战车上满载弓箭手,向城里的敌人放箭,这相当于暗藏了许多的狙击手,让敌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中箭了。 这不是狙击手的真正打击,真正的打击是,敌人在心理上害怕了。 我怀疑杨广这段时间是穿越到明代去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去了,想必他对官渡之战中刘晔给曹出的那个主意是深为赞赏。 这两个措施让杨广的大隋朝从双方胶着的状况下,戏剧般地占据了主动,而且,十分严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隋军的实力本来就远在高丽之上,如今战事上又占得了先机,心理一旦失衡,基本就大势已去了。 确实是具有戏剧性,杨广只是利用了两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却做成了大事情。一个是土口袋,一个是八攻城车。 一个伟人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言得之。 战事一旦明朗,那战争的结果一般会很快显现。杨广的大隋军似乎是有了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的趋势,眼见得高丽就要被彻底征服,而高元作为高丽王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事实也是如此,杨广已经在召开御前会议,约定好发动总攻的日期,数十万大军蓄势待发,只等一声令下,勇猛的隋军将冲破辽东城的防线,以泰山压顶般将小小的辽东城碾为齑粉。 发动总攻的日子到了,总攻的日期也成熟,攻下辽东城,一雪前耻,为上次征辽不幸死难的隋军勇士报仇。杨广终于对大军的动向发布命令,可是,命令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听到的向后撤退! 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杨广会在隋军在历尽艰辛、终于占据战略主动、眼看就要攻下辽东城进而席卷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情况下,突然宣布撤军。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二十九日夜,杨广召开秘密军事会议,会议上宣布了撤军的命令,然后令各军立即实施。 军用装备、后勤辎重、营垒帐蓬等,在军营里堆积如山,杨广下令统统不要,丢弃在辽东城下。这些物资在制造的时候,不知道耗费了多少民工的体力,征发了多少农民的脂膏,就这样说不要就不要了。 如果杨广老爹杨坚同志知道的话,准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杨广这是标准的富二代、官二代的作风,“崽卖爷田不心疼”。 退军的时候,由于仓促,隋军已经自乱阵脚,有乱窜的,有逃跑的,有抢人东西的,还有聚众造反的,谁也没有心思按游戏规则行事,谁也管不了谁。虽然不是败军,但比起败军,更象是兵败如山倒。 他们尤其怕的一件事情是:怕敌人趁乱出城,举着大刀大杀大砍一气,上次从辽东城撤退时的景象,可是历历在目! 但辽东城内的高丽,早就看到了这一乱象,但他们不追,淡定得很。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知道隋军演这一出是什么目的,诱敌之计?敌人大大地狡猾,任你百般引诱,我自岿然不动。等你闹腾够了,就消停了。 自作聪明的高丽军在城里擂鼓呐喊,但就是不出来。隋军也顾不上辽东城内的感受了,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咱逃命要紧。 这次东征,隋军有个特点,就是进军的时候,比蜗牛还慢,而撤退的时候,比兔子还快。 才半天的时间,几十数隋军撤退的速度,直追奥运会之前的刘翔,等高丽守军回过味儿来,发觉隋军是真跑,想派兵追击时,隋军早跑得连影子都看不到了。 高丽立即派出几千精锐去玩命追,在终于看到敌人的殿后部队时,高丽军又有点打怵了:该不该追啊,要是被敌人反咬一口,可不是闹着玩的。隋军曾经的顽强和战斗力看来给了高丽军以深刻印象。 于是这两支奇怪的队伍就这样保持着队形朝辽河的方向前进,相隔不到一百里,隋军不走快,高丽军也不走快,两军保持了相敬如宾的友好姿态。 已近辽河的时候,高丽军才决定发起进攻原因是,他们看到隋军的大部队已经渡过了辽河,剩下的,必是一些老弱病残。 高丽追兵铺天盖地杀了过来,隋军的殿后部队也并非吃干饭的,他们人数不少,有好几万人,一看高丽大军追到,立即返身投入战斗。 辽河边一时喊杀声震天,河水里都是死尸漂浮,血水染红了江面。 然而,隋军的殿后部队不能一味与高丽追兵拼杀,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能够安全地撤回辽河西岸,保存有生力量。 于是,他们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能够安全地回到祖国,这一指导思想让高丽追兵占了大便宜,于是在队伍最后的隋军和部分老弱病残成为了高丽追兵的饕餮大餐,人数高达几千人的这部分人马被高丽人屠戮殆尽,辽河水因渗进了血水而变得,几乎为之不流。 兵强马壮的大隋朝,第二次远征高丽,就以这样的方式划上了句号。 杨广回到国内,再次见到不同意他发兵东征的太史令(国家天文台台长)庾质的时候,说:“我现在才明白,你为什么不同意我发兵征讨高丽。” 杨广的自我批评精神可嘉,但全无用外,损失已经造成,不该花的钱都花了,不该做的事都做了,不该死的人都死了,自我批评还有什么用呢?更重要的是,以后的事实证明,杨广的这一自我批评完全是一时的冲动,冲动后不久,他又回归到他好大喜功的自我当中。这才有了下一年的第三次远征高丽。 这一次去打高丽,完全是在占据了战略主动的情况下仓促撤军的,看起来十分不可理喻。其实,杨广并不想在眼看就攻下辽东城、进而渡过鸭绿江、拿下平壤、一举荡平高丽的时候退军,他实在是有着不得不撤兵的充分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大隋朝的后院起火,杨玄感造反了! 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六月,杨广在眼看就要攻下辽东城、进而席卷朝鲜半岛的时候,突然率军急急往回赶,致使第二次征辽功败垂成,原来,是杨玄感造反了! 杨玄感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典型的。 他的老爹,就是整个大隋朝要说他们家是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杨素同志。 杨素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当官的一生和奸臣的一生。 他曾经辅佐隋文帝杨坚建立了辉煌一时的隋朝,也曾经帮助杨广取代哥哥杨勇,登上太子的宝座,继而杀死老爹杨坚,成为万乘之尊。 杨素同志这些光荣的历史功劳,杨广都记着,因为杨素已经是宰相,位极人臣,没法再封,他就封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他们。 严格地讲,尽管杨素为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杨广并没有亏待过他们。反倒是杨素自己,没有一个老同志应有的气度,自以为为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欺凌群臣不说,有时候对作为皇帝的杨广也不太尊敬,有时候直接称呼他为“郎君”。以杨广的聪明程度,不会感觉不出来,只是看在他昔日功劳的份上,不好意思翻脸而已。杨素死的时候,杨广深深呼了一口气,说:“幸亏杨素死了,要是你不死,迟早抄斩你的满门。” 这些事情,杨玄感多多少少能感觉到一些,从很早开始,他只要心里想到杨广,就有那么一丝丝不爽。所以,他心里就隐隐觉得,冥冥中似乎那个位置自己也可以试一下。 杨玄感这样想并非一点道理也没有。 杨素老同志为隋朝的江山南北战几十年,几乎满朝都是他们家的亲信,势力比起当年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本初同志有过而无不及。 更关键的是,杨广其人似乎不太厚道,杨玄感家几代为隋朝卖命,功高震主,实际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高悬在了他的脖子上。 每次想到这里,杨玄感就觉得后背凉气直冒。 凭借我家的声望、老爹数十年积累的人脉、目前掌握的兵权,似乎这个梦想并非奢望。况且,杨广无道,开运河、造龙舟、建行宫、征高丽,搞得天下汹汹,民怨沸腾,正好利用这个时机,赢得翻身机会。 于是,头脑发涨的杨玄感经过“周密”的分析,以为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可以举起他反隋的大旗了。 杨玄感之所以这样胸有成竹,缘于一个人给他的信心。 这个人是李密。 李密不是个常人,他和我们之前所说的关陇贵族核心家族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的曾孙,袭爵蒲山公。 李密兼资文武,颇有祖风,也许他的长相既不是象人艺副院长那样的师奶杀手,也没有丑到象巴黎圣母院敲钟人那般引人瞩目,也许,他的形象比较接近梁山上的宋江。 李密年纪轻轻就在禁卫军任指挥官,但不幸的是,他被隋炀帝杨广看到了。 于是,杨广就悄悄对李密的顶头上司宇文述说:“你那里那个皮肤黑黑的年轻人,双目有神,异于常人,你不要再让他担任宫廷的保卫工作。” 于是,宇文述就找李密谈话,让他自己辞职。 李密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辞职——如果放在现在,那就由不得宇文述,想让谁辞职谁就得辞职——这属于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只要达不成一致,就是协商不成,我可以不辞职,我有自己的劳动权利。 李密辞职之后,无所事事,就在家攻读诗书。在书房也读书,吃饭的时候也读书,出门的时候也读书,甚至逛街的时候骑在黄牛(相当于这个官二代的蓝博基尼)上也读书。这一次,他在黄牛上读书的英姿被一个德高望众的老同志看到了,就把他引荐给了自己的儿子,让儿子跟这位黑胖子好好学学。 这个老同志就是杨素,其时他还没有死。 于是,李密和杨玄感就认识了。这一认识,相见恨晚,两人结成莫逆之交。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杨广不听庾质的话,决定御驾亲征,再伐高丽的时候,杨玄感向皇帝杨广请求:“我家世受皇恩,这次愿随同大军奔赴边疆报效国家,以回报皇上对我家的厚恩。” 杨广大喜,说:“真不愧将门虎子,应了那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儿混蛋!此言得之!” 不过,欣赏归欣赏,杨广并没有让杨玄感跟着到辽东前线去杀敌立功,而让派杨玄感到后方去做另一样重要的事情:在黎阳负责筹措粮草,供应前线。 按说,这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相当于为汉高祖经营汉中、准备军粮的萧何,也可与为魏武帝曹平定长安、筹集粮秣的钟繇。杨广之所以把杨玄感派到这个重要的岗位上来,是因为他确信,杨玄感不会在这个职位上造反,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比起位高权位的萧何和钟繇,杨玄感是差点火候。杨广是出于常理进行的判断,可是架不住杨玄感不按常理出牌啊!他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实力与隋炀帝杨广叫一下板。 于是,在经过了“精心”准备、并且有着李密这个高参的大力协助,万事俱备之后,杨玄感举兵反隋了! 这在大隋朝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内部产生了裂隙,反隋的既不是北方的蛮族,也不是东北的高丽,也不是被迫揭竿而起的农民动,而是隋朝内部的。 杨玄感起兵,意味着隋朝的统治不再是铁板一块! 不管杨玄感起兵的结果怎样,是否成功,都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隋朝的统治。 杨玄感一旦决定反隋,就先从粮草上下工夫。他截留运往辽东前线的运粮船,打算窃为己有,使远征军缺粮。而杨广派人来催促时,杨玄感就用事先准备好的理由搪塞皇帝:路上盗贼(农民暴民)太多,无法通过。 除此之外,杨玄感还从杨广背后插了他一小刀:把跟着杨广到辽东前线的、任职虎贲军指挥官居的弟弟杨玄纵和他的另一个心腹杨万里,不好意思不是杨万里,是杨万石叫了回来。杨玄感深知此消彼长的道理。老弟杨玄纵是回来了,倒霉蛋儿杨万石中途被擒获,丢了宝贵的脑袋。 以上这些,仅仅是雕虫小技,接下来,杨玄感做了一件真正能够蛊惑人心的事情:令人冒充的使节,分散到全国各地,宣称正在配合杨广向高丽发动海上攻击的海军司令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叛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