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吾看书 > 玄幻魔法 > 隋唐风云 > 第122章能屈能伸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而海军也好不到那去,周罗睺率领庞大的舰队航行到黄海海面时,遇到十二级强台风,大多数船只都被掀翻,海军战士一多半都被打到海底永远留在了龙宫。 就这样,海陆大军出去时趾高气扬,回来时灰头土脸。不过,大隋朝这么一折腾,把高元也吓得够呛,立马表示臣服,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强大的隋军并非败于他高元之手,而是他足够幸运,这一次老天爷帮他摆平了。 论实力,高元清楚自己与隋朝的差距不是一个档次或吨位的。 能硬能软,是大丈夫。 在这一光辉原则的指引下,高元赶紧向隋朝低头,赔礼道歉,自称“辽东粪土臣高元”,给足了隋文帝杨坚面子。 高元的原则就是:遇到软的他就硬,遇到硬的他就软。他有心里嘀咕:“认个错会死啊?” 杨坚既得到了面子(高元道歉),又得到了里子(能够体面给结束战争,停止无底洞型的消耗),于是立即开始表达自己作为中原皇帝的宽宏大量,撤回军队,恢复邦交,重新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于是,两国化敌为友,重新开始了同床异梦的甜蜜生活。 这种甜蜜生活持续了很长时间,至少在十年以上。这种甜蜜生活持续了很长时间,至少在十年以上。 这十年里,大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坚被害,属于他儿子的时代来临,隋朝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强大的杨广时代。 前文说过,隋炀帝杨广在启民可汗大帐的时候,恰巧遇到高丽王高元的使者也在座,于是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不敢怠慢,让他出来晋见杨广。 这次会见在两国关系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道,因为这一刻是隋朝和平关系的最后一刻,之后,强盛富庶的隋朝因为多次远征高丽而弄得民怨沸腾,奔腾的战车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无情地拖进了战争的泥潭,而且,再也没有上来。 这一切,全拜那位隋朝民族事务第一专家所赐。 这个人是裴矩。 裴矩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矛盾综合体,大奸似忠,或是大忠似奸。你可以说他是隋朝民族事务第一人,也可以说是破坏民族事务第一人,比如,长孙晟穷一生精力为隋朝积累的对突厥优势,就是全盘葬送在裴矩手里。 这一次,裴矩跳将出来,先是痛说了一段高丽的革命家史,然后得出结论,不能便宜了高元那小子,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裴矩对隋炀帝杨广说慷慨陈辞,表达了对高丽实施有效管控的决心: “高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早在周初就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从汉朝起就在那里设置郡县。” “到今天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妄图分裂,另立中央。先帝对这种分裂国家的行径不能容忍,曾经派出大军维护祖国统一和完整。” “可惜汉王杨谅无能,致使数十万大军劳而无功,出师不利,无法扬我国威。如今欣逢盛世,怎可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不闻不问?看着中华文明沦落于蛮族化外?” “正好高丽的使臣在这里,亲眼目睹了突厥在启民可汗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全盘汉化,我们正好利用他对此的震惊,趁热打铁,令高丽王高元到此朝见,从而实现中华帝国的全面复兴,不亦乐乎?” 杨广听了,十分赞赏,认为裴矩的功劳,不在长孙晟之下。令隋朝主管文化和意味形态的牛弘向高丽使者宣旨曰:“因为启民可汗对大隋朝的忠贞不二,我才亲幸他的大帐。明年我就要亲临涿郡,你回去告诉你们大王,让他来见我,不必有什么疑虑,我会用接待启民可汗的礼节接待他。要是不来,我就会和启民可汗一起,到你们的领土巡视。” 牛弘这番外交辞令很妙,高元听了之后立即有了反应:不再象以前一样对隋朝尽臣礼。只因为牛弘说的最后一句话:“要是不来,我就会和启民可汗一起,到你们的领土巡视。” 如果高元脑子功能正常的话,他会把这句话理解成为是对他的威胁。 杨广听到高丽的反应之后,没有检讨和他牛弘的态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而是直接决定出兵讨伐——杨广是不会错的,大隋朝是不会错的,就算有错,也是你应该承受的。所以,不管谁错,终究是你的错,不服,就要打你。 这是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公元611年春二月,杨广决定御驾亲征。他向全国范围发布了战争动员令,征调天下兵马,向涿郡汇齐。并下令向天下的富人征税,用以购买战马,准备辎重和武器装备——从这个角度看起来,隋朝的富人还是有用的,不象有的朝代,富人只知道祸害老百姓。 之后,杨广亲临涿郡,以实现他御驾亲征的诺言。 亲征之前,杨广召见国家天文台台长廋质,听取他的意见。 那个时候,国家天文台台长,负责的不完全是天文方面的事务,还有历法和生命科学以及预测吉凶等,后者的任务更加繁重。每次出征之前,或采取重大决策之前,皇帝都会征徇廋质的意见。 廋质的态度很明确:NO。 杨广的态度也很明确:不管你是YES还是NO,我非去不可。 廋质听了,表示压力山大。 战争动员的机器快速运转起来,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争开始前的繁忙、骚动与不安中。负责造船的民工整日浸泡在水中,不得上岸,腰部以下生蛆;运送军备物资的民工,连累带饿,倒毙路边无数,在盛夏里死尸狼藉,大面积腐烂。战争还没有开始,人民已经开始倒霉了。 从杨广发布对高丽的战争动员令,到大军汇集涿郡完毕,用了整整一年。 公元612年春正月,百万大军齐聚涿郡。名曰百万,实际不只这个数字。据隋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这次涿郡的全国军马共有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这还不算负责后勤保障的二线人员,如果全部算起来,大概不下三百万。 这是一组令人窒息的天文数字,几百年前,诸葛亮率军长期与魏为敌,当时,两国军队数量加起来不过三十几万而已。 这一百多万的一线战士数量,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隋朝的国家机器运转还是相当有效的;二是统一之后,经过文帝、炀帝两代的经营,隋朝的实力已经十分可观。 这一年的大年初二,杨广在涿郡城郊的桑干河祭祀战神,发布命令,百万大军分成十二路,吹响了对高丽王国的进攻号角。 目前桑干河已经基本干了,我们只能站在曾经的岸边缅怀当年隋朝的远征军的金戈铁马以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土改时光。 第二天,即大年初三,第一路军正式踏上征程。从第一军出发到军队全部出发完毕,一共用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四十天!各路大军首尾相连,绵延近千里(华里)。我们可以想象,中国自从有战争以来、自从有皇帝御驾亲征以来、自从有过战争的排场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象这般高调,还没有哪支军队象这班华丽过! 就在远征军开始出发的时候,一位重臣向杨广提出了自己的一番建议,是关于民族关系的。 这个人是段文振,时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段文振在隋朝,特别是在炀帝一朝,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虽然他很早就归附了隋文帝杨坚。可惜,由于笔墨所限,等他在我们的书场的时候,已经离去世不远了。段文振对杨广说了他对突厥的看法:“您对突厥好得过于了,让他们住在塞内,又提供各种便利。但他们究系化外之人,不懂感恩,贪得无厌,尽早成为帝国的祸患。不如把他们遣送塞外,严加防范,还来得及。不然,终究是我们的大患。” 杨广听了,不置可否。但事实证明,段文振的话无比正确,因为不久之后,隋炀帝杨广将遇上他一生中最难堪的时刻:雁门被围。 除了对突厥政策,段文振还提出了对一个人的看法。 这个人和我们还是有点缘源的。 在第十一章《分裂》中,我们提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此人擅长站队,谁厉害就站谁那一边,颇有点象三国时期的吕布同志,不过,他没有吕布的勇武,而吕布又没有他的内涵。 此人就是斛斯椿,而段文振讲的这个人,正是斛斯椿的孙子斛斯政。 斛斯政这孙子完全继承了他爷爷善于站队的光荣传统,这是他们家祖传的官场DNA。这一DNA十分有效,导致隋炀帝杨广对斛斯政十分信任,而斛斯政确实有料,有才有貌有心眼儿,能文能武能站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 段文振对杨广说:“斛斯政这孙子靠不住。” 杨广不听,段文振后来又说了一次,杨广又没听,段文振就又说了一次。后来,有效果了,效果就是段文振闭上了嘴,不再说关于斛斯政的任何话。 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段文振临去世不远,也许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对斛斯政做了盖棺定论式的评价。 果然,斛斯政后来又站了一次队,远离了以杨广为首的隋中央的团队,站到了高丽王高元那里,让曾经宠爱他的杨广大丢其脸。 段文振见杨广不听自己的逆耳忠言,感到十分无奈,只好振奋精神,率领自己所属部队直插敌军腹地,可惜,大军开拔,进抵辽河西岸之际,段文振病倒了。 他深知自己将一病不起,在病榻上草就一篇奏折给皇帝,算是自己的遗言,说:“高丽跳梁小丑,不知无高地厚,竟敢劳动我们六军齐聚,皇帝御驾亲征。蛮夷戎狄狼子野心,我们要用心防御,要严防他们假投降真投机,如今霪雨霏霏,大雨成灾,我们不宜久留,应发动闪电战,出其不意,平壤,只要占领敌都,其它地方可传檄而定。否则一旦我们的粮草供应断绝,前有高丽顽抗,后有靺鞨骚扰,迟疑不决,非良策也!” 有了段文振这段话,足可把他列为中国历史有的名将之一,可惜天不假年于英才,公元611年三月十二日,段文振去世。 两天之后,隋朝各路大军齐聚辽河西岸,与高丽军隔河对峙——由此可见,高丽的版图远比现在的朝鲜加韩国大,除了朝鲜半岛外,连东三省的绝大部分,都是高丽的。两军隔河相峙,杨广一筹莫展,一连数日无可奈何。这时,一员大将跳将出来,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我受国厚恩,今当死战。我若战死,汝等得长保富贵了。” 此人正是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是隋朝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之一。麦铁杖精通武艺,但最传奇的地方莫过于此人除了武艺外还有一手过硬的功夫:善走,据说可以“日行五百”。 麦铁杖是广东人,曾经在山上打过游击,跟当时的陈朝对着干,后来被俘,投降了陈朝,为皇帝撑伞。不过,这位麦铁杖同志不忘本,始终保持自己的山大王本色,白天为皇帝撑伞,晚上皇帝回家睡觉了,麦铁杖就戴上面具、拿起刀枪,一口气跑到在百里以外的南徐州,重温他的强盗生活。抢了东西后,再一口气跑回来——这强盗当的,不容易啊! 陈朝被隋灭亡之后,麦铁杖投降了隋朝,成为杨素的部下,屡立战功,晋升为帝国大将军衔(柱国),比较搞笑的是,这位大将军是一位大老粗兼睁眼瞎——他老人家大字不识一个。 在隋炀帝杨广决心远征高丽的时候,麦铁杖就自告奋勇要求当先锋,他对自己的朋友说:“生死有命,大丈夫岂能只留恋天伦之乐而老死儿女手中?” 麦铁杖同志的勇气使杨广十分赞赏,他听了老麦的渡河决战建议后热血沸腾,当即命令建设部长宇文恺在辽河上架起三座浮桥,准备向不知死活的高远发动进攻。 宇文恺我们不陌生,是隋朝排名第一的建筑学家,青史留名,长安大兴城、仁寿宫和洛阳新城就是他的杰作,他还有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成果:为杨广建造了一顶可容纳一千六百人的超级大帐蓬,供皇帝接见突厥启民可汗之用。 按说以宇文恺的级别,在小小的辽河上架一座浮桥,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就是这样一碟小菜,却不仅让宇文恺栽了个跟头,而且,更严重的是,这碟小菜也让麦铁杖丢了性命。 宇文恺以他无以伦比的建筑天才,神速建好了三座浮桥,立即投入使用,不待桥的另一头靠岸,麦铁杖就领着一批勇士冲了上去。 等这些帝国一等一的勇士们冲到桥头的时候才发现,冲不了了,因为桥不够长! 精细一世的宇文恺在此犯了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计算失误,把浮桥的长度少算了十几米。 麦铁杖他们冲到桥头傻眼了,眼见着敌人长几根眼睫毛都看清楚了,就是够不到。急得麦铁杖大叫一声,后退十几步,运足全身力气,向前猛蹬,几步助跑后腾身而起,居然跃过了十几米的间隙,直接上了岸! 高丽兵看得都傻了,被麦铁杖一通削瓜切菜般地砍杀,如潮水般退后。 这一英勇行为得到了麦铁杖几个同事如钱世雄、孟叉的高度模仿,他们纷纷象麦铁杖一样,后退、助跑、发力、腾空…… 前面的和麦铁杖一样,只是结果不同,这几位步老麦后尘的勇士统统掉进了辽河中——原因很简单,体力不如麦铁杖,更主要的,麦铁杖善跑,这几位哪比得了啊! 尽管钱世难他们落水,但比较离岸已经很近了,他们从水中跃上了岸,加入了麦铁杖的战团!麦铁杖和他的同志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可惜,人太少了,只有区区几个人,面对敌人十万大军,不一会儿,高丽军中的骚乱回复平静,丝毫看不出麦铁杖他们曾经来过。 麦铁杖,这位前陈的山大王、皇帝撑伞人、隋朝的大将兼文盲,于公元612年三月十六日在与高丽的战斗中光荣战死! 隋炀帝杨广听到麦铁杖战死的消息,无比悲痛,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下令将浮桥撤回西岸。 麦铁杖的死,对隋军士气是一个沉重打击,甚至是一个不良的预兆,杨广有点不寒而栗,难道,这预示着这一次我们将有去无回?杨广摇摇头,不敢多想。 为了表彰麦铁杖的英勇表现,杨广流着眼泪,派人到敌人阵营中,把麦铁杖的尸体找回,追封麦铁杖为宿公爵,谥为“武烈”,又将他的儿子一一封赏。尽管麦铁杖死后极尽哀荣,但他已经战死的事实已经是斩钉截铁了。 杨广说:“麦铁杖同志的血不会白流!” 杨广说到做到,立即严令把浮桥加长,准备过河。 这个接替宇文恺把浮桥接长的人也是隋朝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做何稠。 麦铁杖和他的同志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可惜,人太少了,只有区区几个人,面对敌人十万大军,不一会儿,高丽军中的骚乱回复平静,丝毫看不出麦铁杖他们曾经来过。 麦铁杖,这位前陈的山大王、皇帝撑伞人、隋朝的大将兼文盲,于公元612年三月十六日在与高丽的战斗中光荣战死! 隋炀帝杨广听到麦铁杖战死的消息,无比悲痛,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下令将浮桥撤回西岸。 麦铁杖的死,对隋军士气是一个沉重打击,甚至是一个不良的预兆,杨广有点不寒而栗,难道,这预示着这一次我们将有去无回?杨广摇摇头,不敢多想。 为了表彰麦铁杖的英勇表现,杨广流着眼泪,派人到敌人阵营中,把麦铁杖的尸体找回,追封麦铁杖为宿公爵,谥为“武烈”,又将他的儿子一一封赏。尽管麦铁杖死后极尽哀荣,但他已经战死的事实已经是斩钉截铁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