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吾看书 > 历史军事 > 大唐皇长孙 > 第308章 国税总局的新任务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大唐皇长孙!

近卫三郎这段时间很忙碌。

一方面,他是在忙着给一切可能给自己帮助的人送礼。

另外一方面,他也是全力的在去了解大唐的情况。

虽然他在倭国也可算是大唐通了。

但是真正的到了长安城之后,他就发现自己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了解。

之前掌握的很多消息都是非常片面的。

“苏我使臣,经过我的调查分析,大唐的读书人最喜欢看的就是《大唐报》和《渭水周刊》,前者是面向所有唐人适用的一份报纸,大唐的很多朝中大事都是在这里面刊登。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各地发生的新闻趣事,也都是在这里面刊登。

甚至一些官员的任免情况,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相关的报道。

所以我觉得从今天开始,所有出使大唐的人员,都必须养成每天阅读《大唐报》的习惯。”

近卫三郎虽然是副使,但是地位跟正使苏我人见还是差的比较大的。

没办法,苏我家族现在掌握着倭国的大权,哪怕近卫家族也算是倭国的贵族,大家的地位差距也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都是近卫三郎在负责。

当然了,这也变相的让近卫三郎对大唐的了解程度更加的深入了。

要说此时此刻,整个倭国里头,近卫三郎应该是对大唐最了解的人了。

“这《大唐报》确实是一个好东西,阅读这份报纸,不仅可以很好的了解大唐的情况,也是学习唐语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这里面应该是现在大唐最标准的使用语言的地方了,不管是要看通俗的语言,还是一些比较官方的内容,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

近卫君,你看看想办法收集一批《大唐报》以及各种书籍,把它定期的送回难波津。

这对于增加我们对大唐的了解,实在是太重要了。”

苏我人见能够被安排过来作为遣唐使的使臣,自然也是有几把刷子的。

当初他可是难波津的城主,在他的努力之下,难波津成为了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可以,这些《大唐报》卖的并不贵,哪怕是我们一次性卖个几百份,也没有什么问题。

甚至这些报纸运输到难波津之后,还能以十倍的价格卖出去,反过来给我们挣一笔钱。”

作为难波津的大商家,近卫三郎的商业嗅觉是非常发达的。

报纸这个生意,以前没有人做,但是并不表示这是一个不挣钱的生意。

倭国人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家都是直接跟大唐一样使用的汉字。

伴随着大唐与倭国贸易的发展,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倭国内部学习大唐语言的人,明显变多了。

特别是难波津这些地方,每一次的报纸搞回去几百份,甚至几千份,还是有希望卖出去的。

“你这个主意不错,我们遣唐使队伍虽然有奈良那边准备的钱财,但是也不能完全乱花钱,如果能够有一些挣钱的方法,那么对于我们长期的停留在大唐是很有好处的。”

苏我人见也不是那种头脑腐朽的人,听了近卫三郎的建议之后,他立马就感受到了其中的好处。

“除了《大唐报》之外,我觉得《渭水周刊》也是需要我们充分重视的一个东西。

按照我这段时间对大唐的观察来看,这《渭水周刊》上面刊登的很多内容我们虽然看不大懂。

甚至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里面却是代表了大唐的最高科学技术,也就是代表了大唐的最高技术。

这些东西,我们原本是想要进入到渭水书院或者国子监等地方学习的。

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唐的礼部都没有搭理我们的这个述求。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进入到佛学院学习,虽然也能学习到一些东西,但是那些工艺技术肯定是学习不到的。”

《高天之上》

近卫三郎绕来绕去,显然是看上了《渭水周刊》了。

“嗯,你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好多东西我们自己都看不懂,拿回去之后的话,国内也没有人能够看得懂啊?”

苏我人见抛出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跑步了。

肯定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办,我们也不用去管他能不能理解这方面写的内容,直接照着去做就行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试着看看能不能找几个愿意去国内传授技术的大唐学习,许诺重金。”

近卫三郎作为商人,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是比一般的人要高很多的。

因为他很明白,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代表了更好的商品,代表了更多的钱财。

难波津那边售卖的各种唐人的商品,个个都是价格昂贵。

特别是来到长安城之后,见识到了镜子、香皂之类的东西在长安城的售价之后,更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差距。

“嗯,那你就放手去做吧。”

……

李承宗喜欢微服私访。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天天待在大兴宫中处理奏折,这显然不是他希望的日子。

好不容易成为了大唐的皇帝,怎么可能把日子过的那么苦逼呢?

所以今天下朝之后,李承宗有带着几个人,又出宫了。

“陛下,西市现在是一年比一年繁荣了,整个街道上,从早到晚都是人。

用摩肩接踵来形容,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马周作为情报调查局的负责人,又是民部尚书,可谓是位高权重,深得李承宗的信任。

像是这种微服私访的事情,经常都是有他在一起的。

“国家越是强大,经济越是发达,商业也就越是繁华。反过来,也基本上是成立的。

走,我们去长安书店看一看。”

来都来到了店门口,李承宗准备进去看一看。

大唐的书籍种类一直都不是很多。

为此,李承宗这些年可是没有少往这方面努力,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愿意去写书。

目前来看,效果是有,但是远远还没有达到后世的那种程度。

当然了,李承宗也没有指望着能够达成后世的那种程度。

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目标。

不过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了,李承宗还是想要知道的。

“长安书店如今不仅在长安城,还在洛阳、凉州、扬州、杭州等地都有了分号,可谓是实打实的大唐第一书店。

当初的曲阜书屋,如今只能惨淡经营了。

不过孔家倒也很是识时务,所以长安书店倒也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

马周不愧是搞情报的,他对于许多事情都有所了解。

要是换一个大臣跟在李承宗的身边,这个时候还真不见得就了解这些信息。

“买书的人确实不少,书的价格也还算合适。”

李承宗一行人很是低调的进入到了书店里头,然后在各个店内转了转。

作为长安城乃至大唐最大的书店,长安书店的规模也是经过了好几次的扩张。

如今已经是一个占地面积超过两亩的大书铺。

“使臣,这些书都非常的不错,我觉得全部都可以买回去。”

就在李承宗参观各个书架上的书籍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有点特别的声音。

大唐不同的地方说的语言的语调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些人说的话,显然跟长安城现在的官话有点口音差异。

再加上那矮矮的个子,以及小心翼翼的模样,李承宗第一反应就是这些人应该不是唐人。

果然,在旁边听了一会他们说的话之后,李承宗明白了这些人是倭国人。

“陛下,微臣要是没有猜错的话,这两个应该是倭国遣唐使里头的使臣和副使臣,分别叫做苏我人见和近卫三郎。

他们两个是倭国国内的贵族苏我家族和近卫家族的子弟。

之前他们一直都想要拜见陛下,按照您的吩咐,现在把他们的人都安排到了佛学院里头学习去了。”

马周很会看脸色。

只是一瞬间,他就知道李承宗对那几个人似乎颇感兴趣。

所以他立马就在旁边把自己把握的消息给说了出来。

“这些倭国人在书店一口气买了那么多的书籍,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倭国人会这么干,估计其他番邦属国的人也会这么干。

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很多东西都是直接在书籍里头印刷出版了。

如果流落到了倭国等地,这对于我们的技术保密是不利的。”

很显然,李承宗考虑问题的角度跟其他人有所不同。

像是马周他们,肯定不会往这个方面去思考。

“陛下,这些书籍都是对外公开出售的,不仅长安书店里头有售卖,曲阜书屋等跟其他书店也是可以买到的。

甚至在其他的州县的书店里头,也是可以买到的。

我们想要限制倭国人购买,恐怕很难呢。”

马周生怕李承宗脑袋一拍,做出一个大家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

那就尴尬了。

“想要完全杜绝自然是有点困难的,但是印刷术和造纸术,一定要限制。

如果倭国内部有人在修建造纸作坊,那我们就让商家运输更好的纸张到倭国以比他们更加便宜的价格售卖。

务必不能让他们的造纸作坊发展起来。

印刷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佛经之类的一些书籍,可以大量的印刷,在倭国低价售卖。

但是对于农业、医学等各种科学相关的书籍,要限制往大唐以外的地方流通。

所有流向大唐以外的书籍,都需要报备。”

李承宗知道没有办法完全限制技术的外流。

但是在技术外流的过程之中,他肯定是要做一些限制的。

不让倭国人以及其他番邦属国的人进入到渭水书院学习,自然是最有效的一个方式。

但是防止书籍外流,从而造成技术外泄,显然也是需要做的工作。

“陛下,这事操作起来有点困难啊。就像是这些倭国人现在在长安书店购买书籍,我们怎么报备?

向谁报备?

如果管理的比较严格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找其他人来购买,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管柱。”

马周倒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实事求是的在那里说明自己面临的困难。

“在各个书店里头直接限制,虽然难度有点大,但也是要做的。

从今以后,所有的书铺都不允许胡人进入,这个规定要尽快的公布下去。

至于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这个不重要,我们就是要给胡人学习大唐的先进知识多增加一些门槛。

除此之外,国税总局在审核各个商家出口到海外的货物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于书籍的审核管理。

凡是没有在国税总局报备的书籍,一律不准往大唐之外的地方运输。

当然,佛经除外。专门售卖佛经的书店,也可以允许胡人进入。”

李承宗一句话,就给倭国人偷师增加了不少的门槛。

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这方面的技术外泄,但是多少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了,得益于大唐现在的实力强大,虽然这个措施还有很多漏洞,但是倭国人要违背这个规定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一下违法的成本的。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应该问题不是很大。

不过,微臣觉得如果需要进一步的限制科学技术的外流,那么长安城各个作坊里头,也要谨慎的使用胡人。

特别是现在有些作坊的用人比较紧张,胡人也是有机会掌握核心的技术。”

举一反三的本事,马周自然是不缺的。

不管有没有道理,既然李承宗在意科学技术外泄,他自然就要重视。

毕竟,领导重视的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个职场觉悟,马周可是掌握的非常透彻。

“虽然人手紧张,但是除了一般的帮工,其他涉及核心技术的匠人,还是要以培养我们唐人为主。

这一方面,渭水新城的各个作坊务必做好表率。

朕听说很多作坊这两年都从西市的人市购买了不少的奴隶。

这些奴隶,除了少数才华出众,加入到了大唐户籍的人之外,其他的都只能让他们去干一些劳力活。

技术活还是留给我们自己来做吧。”

李承宗想都没有多想,就同意了马周的提议。

对外国人学习掌握核心技术添加一系列的门槛,这是自古以来就在做的事情。

李承宗没有觉得自己需要不好意思的。

“这些年,我们的不少商家都在海外展开海外贸易,一些人甚至在海外开设了作坊,这方面是不是要做一些限制?”

进一步的举一反三,马周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题外话------

今天开始搞一段时间的大章,拉一拉均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