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尽管华沙的问题很复杂,但因为联盟几乎掌控了波兰的军队和整个内务部门,再加上波兰临时政府内亲苏的政治力量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维克托要想解决此行的第一个问题,难度肯定不到。最重要的是,波兰的情报部门在组建的过程中,接受了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的全方面协助,而这项工作,就是维克托主持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工作的时候完成的,可以说,波兰情报部门的领导层中,就没有维克托不认识的人。
此行对维克托来说,真正复杂和棘手的,是第二和第三个任务。
在组建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的问题上,联盟早就有了定论,这是中央国际部在今后若干年的时间里,准备集中力量推动的一个项目,按照莫斯科的构想,联盟甚至准备在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组建完成之后,按照同样的模式,在亚洲地区也复制一个相同的部门和机构,最终,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左翼政党情报局,将取代曾经的第三国际,它将成为“第四国际”的基础。
过去一段时间里,联盟其实一直都在侧面推动这个组织的构建,但令人感觉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这一主张给予了积极回应的,竟然只有帕尔米罗·陶里亚蒂所领导的意大利共产党,而在整个东欧范围内,对此表明积极立场的,就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共产党组织了。
更有意思的是,莫斯科对意大利共产党的态度并不算多么友好,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放弃了武装斗争,转而决定以议会选举的方式夺取政权的陶里亚蒂,已经背叛了马列,走上了所谓改良派的道路,也就是共产国际已经解散了,否则的话,有关意共的问题恐怕早就要拿出来好好讨论一下了。
这一次维克托前往华沙出席斯维尔切夫斯基同志的葬礼,本身不仅是莫斯科的代表,同时也带着联盟中央国际部主席的身份,他准备借助这个机会,与东欧各国的代表讨论一下有关组建联合情报局的问题,而这一点与他的第三个任务是结合在一起的。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美国人所提出的“欧洲复兴援助计划”,的确是给联盟的地缘政治策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东欧各国一直都在寻求来自莫斯科的经济援助,他们的战后重建工作也好,迫在眉睫的饥荒问题也罢,都需要来自外部的援助,没有这一笔援助,各国的政权就难以稳固,甚至连国计民生问题都没办法解决。
由于联盟同样面临着经济困难的问题,所以,在对外援助的考量上,莫斯科一直都没有做出积极的表态,实事求是的说,联盟的立
场是令东欧各国感到失望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不管是波兰工人党内的“反苏倾向”,还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以及罗马尼亚所出现的“大南斯拉夫”联邦意向,其实都与联盟在对外援助问题上过于消极的表现有关。
地缘政治这个东西,其实和混黑社会没什么区别,有钱的大哥自然就不缺少小弟,出手越是大方的大佬,手底下的马仔就越多,这是必然的。而在地缘政治中,越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身边的追随者就越多,美国的霸权如何建立起来的?真的仅仅是靠他们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以及规模庞大的海军舰队吗?这当然也是因素之一,但大把的美元和强劲的经济实力,显然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战争的结束,东欧各个国家都需要来自外部的经济援助,他们需要在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国家,只有这样,他们的政权才能稳固。尽管联盟在东欧各个国家都有驻军,且布尔什维克党在各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内都有足够的影响力,但面对经济困难的问题,联盟若是无法给与各国足够的经济援助,这些继续改善经济状况的东欧国家,同样也不会将自己吊死在联盟这一棵树上。
过去,在没有美国人提出的复兴援助计划的前提下,这些东欧国家或许还没有别的选择,他们从联盟得不到经济援助,至少还能得到安全保障,可是现在国际环境已经变了,美国人拿出了一百七十亿美元的庞大资金,准备提供给经济凋敝的欧洲国家,试想,在这种条件下,东欧各国内部,真的会没有人为此而动心吗?
就像在波兰,以贝鲁特为首的亲苏派,掌握着临时政府的主要大权,其在波兰工人党内部,也掌握着政治优势。而以哥穆尔卡为首的所谓“多数派”,他们不管是在临时政府中,还是在波兰工人党内,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
过去,“亲苏派”背靠莫斯科,既有来自莫斯科的政治支持,又有来自军队和内务部门的强力支撑,以哥穆尔卡为首的政治派别,要想对贝鲁特的政治派别发起挑战,就只能在波苏关系问题上做手脚,所以说,哥穆尔卡一伙人的反苏立场,并不是单纯为了反苏,更不是真的为了谋求波兰的独立自主,他们最真实的目的,就是基于波兰工人党的党内政治斗争,就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多数派”。
在维克托前世的历史中,贝鲁特死后,年轻且资历过浅的爱德华·奥哈布难以掌控波兰工人党大局,不得不将远离了政治中心的哥穆尔卡重新请出来,并由他主持大局,为了请当时的哥穆尔卡出山,奥哈布甚至接受了将亲苏派全部踢出政治局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了身为国防部长的
罗科索夫斯基。
而当时重新出山的哥穆尔卡,在执政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也确实表现出了强硬的立场,他不仅将亲苏派从政权核心中驱逐了出去,还取消了农业合作社改造,改善了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反对苏联干涉别国内政,提倡党内生活民主化,宣扬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有意思的是,哥穆尔卡同志重新出山主持大局是在一九五六年,短短一年后,他就兴高采烈的访问了莫斯科,随后转过身来,就对波兰工人党内的反苏派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接受了修正主义立场,并且对党的思想体系的科学基础产生怀疑......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先锋队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换句话说,在掌握波兰工人党的大权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哥穆尔卡本人就成为了彻头彻尾的亲苏派,他开始波兰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社的改造工作;对教会展开政治批判;指责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是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叛逆;全程参与了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
总的来说,如今波兰工人党内的路线之争,其实就是一场闹剧,亲苏抑或反苏,都只是一种表象,其内核依旧是亘古不变的政治权力斗争。
而站在莫斯科的立场上,现在或许包括斯大林同志在内的核心领导层,都知道哥穆尔卡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又或许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贝鲁特和哥穆尔卡之间,莫斯科更信任的始终还是前者,因此,此次维克托前往华沙,是为贝鲁特带了一个“大礼包”过去的,即苏联已经决定给与波兰经济援助的最终决策。莫斯科一方面希望借助这个决策,稳固贝鲁特在波兰工人党中的地位,排挤哥穆尔卡所提出的“波兰道路”政策;一方面希望借助苏联版的援助计划,引诱东欧各国加入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组建计划;最后,莫斯科也是希望用这个苏联版的援助计划,将美国人的影响力从东欧地区彻底排挤出去。
实际上,联盟在战后东欧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即通过在东欧建立势力范围来构建联盟的东欧安全线,以此来确保联盟在战后欧洲,尤其是东欧的优势地位。而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波兰这个国家,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控制住了华沙,联盟在应对欧洲大规模战事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这是战略层面的一个考量。
而在战争结束了一年之后,联盟为了实现东欧安全线的构建目标,已经制定出了一个相应的策略,那就是支持和帮助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建立政权,并在合适的时候,
将其转化为苏联模式,从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拓展到整个东欧地区,以此建立起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体系,并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体系。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此时苏联的对外政策中,并没有将东欧国家视为自己的小弟,按照斯大林同志的说法,联盟在东欧所推行的应该是“大国合作政策”,莫斯科所追求的,是与包括波兰在内的各个东欧国家,建立一种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