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务实对于刘馨的这个提议十分心动。
这个提议的根本核心,其实不在于什么甲种、乙种这样的名称,而是在于军事编制的规范化分级制度,以及与其分级相匹配的规范化装备提供与待遇提供体系。
说人话就是,你是甲种军,那我就给你最大的编制、最好的待遇,同时我也要求你必须经历最严格的训练,在战争时充当尖刀部队,送去最严苛的战场作战,并且要求你打出最大的战果;
你是乙种军,那我就给你次于甲种军的编制,相对正常的待遇,同时你也要经历正规的训练,在战争时能够充当军队主要正规力量,能完成一支军队在在战场上绝大多数正常任务,与一般性敌军作战不落下风;
刘馨只说了“甲等”、“乙等”,但刚才说过,她这话的核心是“军事编制的规范化分级制度”。实际上按照大明当前的情况来说,高务实知道大明肯定不止分个甲、乙,丙种军镇乃至丁种军镇都是需要存在的。
那么,丙种军的要求相较于乙种军自然等而下之,丁种军则又相当于丙种军等而下之。
大概来说,甲种军属于尖刀部队,至少是九边某一镇的核心精锐,比如南军戚家军、辽东李家军、大同麻家军、宣府马家军、四川刘家军这一档次。
这些军队的特点就是装备在一镇之中绝对顶尖,对外作战之时往往能“一打二”、“一打三”甚至更加夸张一些;
乙种军属于正规主力,即相当于近些年来完成了换装之后的九边野战部队。大致上可以看成高务实每次领兵时带走的那些军队,拥有较高的战斗意志、较好的军纪与待遇、较强的野战作战能力。
当然,这些军队里头也有强军,如打出过数次亮眼战绩的张万邦所部。作为同属大同的将门家丁军,张万邦所部的战斗力不比相同人数情况下的麻家军弱。
至于为什么“张家军”仍然不及麻家军,那是因为张家崛起晚,底蕴和家族资本还差了些,所以张万邦所部的规模相比麻家军就小多了。张家全族能拿出来的只有六千人左右,他本人一般统带三四千上下。
麻家军现在什么规模?麻家全族的总兵、参将、游击有好一熘儿,凑在一块儿有高达三万余家丁军,这就叫底蕴。
相应的,之前或多或少提到过其他顶级将门的实力。如这样战斗力第一等的将门家丁军,辽东李家有约四万人,且是骑兵为主,因此人家是头号将门;宣府马家有约两万五千人,也是骑兵为主,所以人数略少;四川刘家军约三万人,因是南军,所以骑兵较少。
不过这里要单独说一下刘家军,他家的局面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西南方面的将门规模远不如九边那样又多又强。整个西南诸省,只要你不把云南沐家当成将门来算,那么刘家就是毫无争议的西南将门第一家,压根没有对手,完全鹤立鸡群。
刘家父子两代在西南打出的名头不必多说,完全是打遍西南无敌手的金字招牌。在西南诸省乃至缅甸等边外各地区,光是立起一个“刘”字大纛,可能就要顶两万大军的威慑力。
戚家军则是个特例,人数很难按照其他各大将门的标准来计算。这是因为戚继光多年来的目的就不是拥兵自重当将门,他一直以来的理想都是为朝廷练兵,把所有他能训练的军队都训练得有戚家军一般的战斗力。
这样一来就导致一个问题,即一直直属于他统帅的嫡系部队始终不多,最高的时候也就六千人。
但是,如果要算广义上的戚家军就麻烦了,因为从戚家军走出去,到全国各地领兵的将领有好一熘儿,他们去领兵的时候往往也会从戚家军里带走一批人,然后到了地方又自己招募一批人,你说这些人到底算不算戚家军?
如果不算,那么戚家军总共就只有六千人,现在基本上都在戚金的麾下;如果要算,那戚家军不说十万也有八万,属于是真·天下第一将门了。
当然,一般是不这样算的。所以,戚家军的确算是将门里的一个特例。
高务实觉得,假如按照这样的编成方案,以上这李家军、麻家军、马家军、刘家军与戚家军,应该都要作为第一批的“甲种军”来编制。而且,出于某些考虑,甲种军一开始不宜编制太多,要给与后续一些乙种军升级进入甲种军的空间来激励乙种军。
呃,难不成我要先搞“五大主力”了?这名字怎么听起来忒不吉利啊……得,把禁卫军算进去吧,那就是“六大主力”,这听起来可就吉利多了。
说回“甲乙丙丁”分级制度,这个制度确实可以参考原历史上的日本,高务实人如其名讲究务实,不会因为他对那支侵略军的反感就反对借鉴他们使用过的制度。相反,他觉得借鉴当时的日军比借鉴某些历史时期的欧洲军队反而还有一些优势。
什么优势?当然是地域接近、文化类似等优势。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这是不必多说的,哪怕是后世的日本人自己也承认,并且与宇宙大国不同,日本人对此毫不避讳,甚至还挺自豪的。
因为这样的原因,日军能用好的制度往往中国用起来也没问题,“甲乙丙丁”分级制在高务实看来就属于这样的范畴之内。
而且这里还要先说一件可能会让很多人意外的事:所谓甲、乙、丙、丁种师团,在日本人自己的资料里从来没出现过,说明日军的正规编制中并没有甲、乙、丙、丁种师团这样的说法,这应该是国内研究日军编制时以讹传讹,或者为了方便理解而形成的说法。
换句话说,“甲乙丙丁”这样的分法,它其实是中国人按照日本的实际做法来帮人家取了这样的名字。
那么,当时日本陆军的所谓甲乙丙丁分级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如果再深入一点,所谓“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又有什么不同?
在原历史上的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总共组建了173个师团,其中战前组建了17个“常设”师团,也称“特设”师团,战争期间又组建了156个师团。这173个师团中有61个师团先后被派往中国战场,编入了中国派遣军序列。
很多人往往搞不清什么叫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不知道它们具体对应哪些自己熟悉的编制规模。按照当时日军的编制,其实一般是这样的:
“分队”是最小的战术单位,类似于我们熟知的“班”、大明禁卫军的“棚”。一个分队大概有13人左右,其中大概有8到9个步枪手,1名队长,3到4个机枪手配一挺轻机枪。
“小队”相当于“排”,由3个分队,1个大概8-10人、3-4门迫击炮的迫击炮小队和小队队部构成,规模大约60人左右。
try{ggauto();} catch(ex){}
“中队”,相当于“连”,由3个小队和一个拥有中队长、军士、卫生员、勤务兵、司号员、通信兵大约20人的中队部组成,规模约200人左右并配有1-2挺重机枪和步兵炮。
“大队”,地位在“营”、“团”之间,人数远大于营但又明显比团少。其包括3-4个步枪中队、一个运输大队、一个机枪中队和一个迫击炮小队约1200人规模并配有若干挺重机枪和少量步兵炮。
“联队”,它比“团”的规模更大,包括1个约60人的指挥部,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一个通信中队和一个反坦克中队,规模约4000人。日军还有炮兵联队,约2000余人,配备约40门野战炮。
“旅团”,独立混成旅团一般有7000人左右,而步兵旅团则是下属2个步兵联队约4000余人。
“师团”,是日本的主力基石,他的地位近乎于“军”,是日本陆军的最高编制,这个下面再细说。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又组建了10个四联队制的师团,其中新组建的是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师团,恢复番号的是13、18师团,连同原有的17个师团,合计有27个四联队制的师团。
这些四联队制的师团中既有挽马师团,也有驮马师团。区别就在于挽马师团中的炮兵联队配备的是野炮,而驮马师团中的炮兵联队配备的是山炮。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发现四联队制师团过于庞大,不能适应战场上多变形势。所以从1937年9月开始,组建了7个三联队制师团。1939年在本土又组建了10个三联队制师团,还从1939年10月开始,逐步将四联队制师团改编成三联队制师团。
1941年底以前组建的三联队制师团大多在师团司令部下设有一个步兵团司令部,这个步兵团司令就是步兵指挥官,后来这个步兵团司令部被撤销了,由师团长直接指挥各个步兵联队。
这些三联队制师团除了分为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以外,还分为三步兵联队一炮兵联队和三步兵联队一炮兵队两种,这里的炮兵队编制小于炮兵联队。
区别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的标准,不是看师团下辖几个步兵联队,而是看师团下辖的炮兵联队或炮兵队配备的是山炮还是野炮。因为每门山炮需要的人员和马匹要比野炮多,所以配备山炮的驮马师团的人员和马匹数量比配备野炮的挽马师团也要多一些。
另外,日军还有一种师团虽然也下辖2个步兵旅团,但每个步兵旅团并不下辖步兵联队,而是直接下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2个步兵旅团共下辖8个独立步兵大队。这种两旅团制的师团共组建了24个,而且并不是每个师团都编有炮兵队。
既然日本人自己只是按照上述情况来编制其陆军,那所谓“甲乙丙丁”师团到底是怎么被中国人划分出来的呢?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按照编制大小来分的,非常粗糙。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甲种师团即日本自称的挽马师团,其规模包括4个步兵联队、运输联队、炮兵联队、骑兵联队等约8个联队,加上各种非战斗人员,总编制近30000余人;
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下属有4个步兵联队,炮兵联队、运输连队、工兵联队和非战斗人员约25000余人;
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下属3个步兵联队,工兵联队和炮兵联队和非战斗人员规模约15000余人;
丁种师团同样由旅团扩编,一般只配有3个步兵联队规模约10000余人,其主要执行沦陷区的维稳和扫荡任务,为守备部队性质。
刚才已经说过了这样的认知在历史事实层面是有问题的,但是话说回来,这种认知对于当前高务实要给大明军队进行规范化的编制却基本可行。
高务实拍了拍手,道:“馨儿这个提议很好,我觉得当前大明的军队在编制正规化方面问题很大。理论上有正规化编制要求的卫所军,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各种不满编,而且最大的规模不过是卫,即使满编也只有五千多人,一般无法独当一面。
而作战时呢,往往就要以更高级别将领下辖几个卫来临时组成联合作战部队,这些不同的卫军互相之间又没有很好的协调配合,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甚至仅仅一加一等于二的效能,非常不好。
编制可以做大一些的家丁军呢,它又没有一个正式的编制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主将的个人意愿和经验来随意组成。虽然这可能在该主将平时主要作战地区是比较有战斗力的编制状态,但是对于朝廷而言,问题就很多了。
比如说,这种没有正式编制的家丁军,它究竟有多少人,朝廷需要拨付多少饷银、多少军械,这些几乎都只能全凭该主将自行上报,朝廷顶多三不五时派人去临时检查一下,很容易被蒙蔽。
要知道,这些情况一旦被蒙蔽,可不仅仅是朝廷往往要多花银子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朝廷还必然因此错误评估该军的战斗能力,这样的事情一旦在各支家丁军中普遍存在,那么就很可能导致朝廷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严重误判。
做一个简单的假设,我现在要调集十万精锐家丁军出境作战。按照朝廷得到的报告,这是实打实的十万精锐,于是我按照十万精锐的标准来做战局推演,得出结论是我可以正面迎击敌军二十万人并取得胜利。
结果呢?临战之时我才发现,实际上我麾下只有五万人,压根不能完成我预想中的作战,最后被敌军击败,一路败退之下还引发后方边镇守军恐慌,顺势连边墙都丢了,导致敌军入寇。这种局面应该出现吗?当然不应该,当然应该杜绝!”
高务实说到此处,伸出右手食指用力敲了敲桌面,道:“因此,编制甲乙丙丁数种军、镇的计划,不仅仅只是因为现在要搞炮兵连,所以得把禁卫军的新型编制制度推广开来,更要紧的是顺势完成全国军队的正规化编制,使得朝廷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各军的实力。
同时形成各级军、镇尤其是甲乙级军镇之间的错位之态,使得他们为争夺朝廷资源而互相竞争、提高战斗力!”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seamche”的月票支持,谢谢!
ps:我家电脑的ip不知道为啥好像天天会变,然后刚才打算更新时一直被后台要求验证身份,搞了老半天才登进作者专区,差点给我整破防,然而又不知道该骂谁好……真是太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