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表示明白,立刻低头用笔把这个情况记录了下来。然后两个人开始看着纸张再次开始细细的研究。
这需要做一些评估,就是风险方面的评估。大致评估过后,就剩下了两条。其中一条是黑柳亲之在虹口地区的住所。范克勤和华章根据对虹口地区的了解,以及黑柳亲之的驻地附近的情况,详细的加以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
那就是可以实施,并且范克勤如果亲自出手的话,干掉黑柳亲之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不过干掉黑柳亲之之后,却几乎避免不了被发现的可能。
这个被发现指的是,他们的前期的计划,可以顺利完成。范克勤准备利用黑柳亲之不在虹口区驻地的时候潜入。因为这个老鬼子,白天绝大多数时候肯定是在工部局警务处工作的。
他在这里工作,那么范克勤和华章推测的,在虹口区的驻地周边的“邻居”中存在的警卫,眼睛,肯定会相对有所放松。毕竟老鬼子没在这里,而是在工部局警务处,所以他的警卫安全重心必然不在虹口区。
如此一来,就给了他们机会,可以利用白天的这段时间潜入进去。然后用充分的耐心,等待黑柳亲之在晚上回来。当然,如果他不回来,那就要再次等待。黑柳亲之一天不回来,两天不会来,但是三天四天呢?他总是要回来的。而他一旦回来,到了合适的时间,范克勤就会利用自己超高的战术水平,无声无息的干掉黑柳亲之。
可是干掉他之后,范克勤也不能保证自己不暴露了。因为黑柳亲之死后,虽然是睡觉的时间,大概率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是可以不惊动任何人的。
但范克勤能直接晚上就走吗?没法走。因为晚上一走,你说你是跳墙啊?还是走大门。无论你走那个。范克勤都不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
本身晚上出来,只要被人看见就容易被怀疑。而一旦范克勤和华章的推测成立,黑柳亲之家周围的“邻居”对街道和黑柳亲之的驻地,形成无死角的监视。那么范克勤无论在哪个地方跳墙,或者是大大方方的出来,都会被这个监视看见。他可不认为对方故意会留下什么死角,专门让自己杀完黑柳亲之老鬼子,而不会被发现。敌人真的不可能有这么大漏洞的。
这是晚上。那说等到白天呢,白天行人一多,范克勤不就有机会了吗?没错,是这样的。可是别忘了,这里面还是有很大的风险,范克勤若是干掉了黑柳亲之。然后安稳的藏到了白天,但黑柳亲之老鬼子没起床,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疑点。他的安全警卫,见到黑柳亲之死了,那立刻就得炸毛。范克勤更加没机会出去了。硬往出走也行,准好强行突围的准备吧。
当然,这里面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范克勤和华章研究的非常详细。觉得这里面的机会五五开。看似几乎是个死结。可是范克勤毕竟能力太强,他依旧有近半的把握,能够从容的离开。
try{ggauto();} catch(ex){}
那就是黑柳亲之在晚上被他干掉之后,路上出现行人的时候,范克勤必须在保镖没有发现黑柳亲之出事前,借着行人掩护溜出去。
之所以说只有五成把我,是因为这里面,有两点没法控制的因素,只能看运气。第一个就是范克勤没法控制黑柳亲之的保镖什么时候发现黑柳亲之死了。第二个就是在虹口区,行人出现的时间,也没法控制。另外,行人的多少,也是其中一个决定因素。如果大道上就一个行人,那根本起不到掩护的作用。
潜入进黑柳亲之的家的计划,基本就研究到这里了。范克勤和华章觉得,这个计划基本上已经研究的够详细了。最起码是现阶段能够研究到的最深的一个程度了。然后他们俩又按照华章记录的笔记,看是研究起了另外一个刺杀计划。
这个刺杀计划就是看似好不可破的工部局警务处。道理跟潜入黑柳亲之在虹口区的住宅一个道理。
经过详细的研究,范克勤和华章两个人首先确定了一个大方向,那就是白天潜入。潜入之后,就需要检验刺客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了。你是什么时候杀?现在杀,还是等到晚上杀。有没有好机会。如果是晚上杀,你白天藏在哪里才能够真正的保证自己不被发现。你杀完了黑柳亲之,需要不需要藏尸,如果需要暂时往那里藏?等等等等。都需要刺客有着一颗钢铁的心脏,和非凡的随机应变能力,另外还需要有极为高明的身手。
这种人,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了。不过范克勤就是这样的人,身手超凡,这一点根本是无可置疑的。第一高手虽然是个戏称,但谁敢说不是事实?范克勤不是狂,这个世界上一对一的话,无论是玩阴谋诡计的特种对决,还是正面硬钢火拼,他都自信,没有任何人是自己的对手。
而这种自信本身就源自于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可以说心理素质这一块,才是范克勤最强悍的重要原因。至于说随机应变能力,那更不用说,本身观察力和决断能力就出色无比,自然随机应变的能力就甩出别人N条街。
在研究完了这个地方的刺杀可能性的时候。范克勤给自己点了根烟,一边抽一边说道:“现在这两个计划,我们得抉择一下。你认为,是在工部局给老鬼子干掉更好些。还是在虹口区的驻地弄死他更妥当?”
华章用笔点了点,道:“我感觉还是在虹口区,黑柳亲之的驻地,应该是最佳的选择。这里面不可控的因素,其实就是在撤离的时候,如果能够顺利潜入,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多半。然后凭着您的身手,干掉黑柳亲之其实不算难。难点就是离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某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