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开天辟地的巨大变化,又是出自一个办事严谨认真、凡事循规蹈矩、恪守先例,务求合情合理的皇帝之手,怎么可能不掀起巨浪滔天?为什么皇上宁可迁葬也要赐予敏妃祔葬景陵的殊荣?为什么宁可得罪朝中重臣、坏了礼制与规矩也要不太目的誓不罢休呢?
此时正处于雍正元六月,帝国政权虽然正在逐步走向平移,然而多股势力与不安分力量仍是暗潮汹涌,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蚊穴,皇上冒着政权有可能被倾覆的危险,仍是坚定地下了此道上谕,而且不出他的预料,上谕一旦下,登时掀起了巨浪滔天,满朝文武有人惊诧,有人不满,有人气愤,有人看笑话,有人说闲话,有人静观事态展,有人暗收渔翁之利,不一而足,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所有人的矛头都直接指向了怡亲王。
此番引起前朝后宫一片波涛汹涌的始作俑者虽然是皇上,但是导火索却是被皇上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的敏妃。这敏妃是何许人也,竟能令皇上不顾典章,不顾法礼一意孤行?其实敏妃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怡亲王的生母,于康熙初年入宫侍君。由于康熙初年正是大清朝刚刚立国之际,礼制不尽完备,包括后宫的定制、规格、礼法等等均属探索阶段,因此敏妃初入后宫,虽然其被封为“妃”子级别,但是属于没有任何封号的庶妃,那些有封号的才是明正言顺的正统妃子,譬如当时的宜妃、德妃、荣妃。
敏妃虽然只是庶妃,受恩宠程度也不太高,但也分别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
敏妃于康熙三十八年病逝,七天之后,先皇向礼部出一道上谕:“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病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根据清朝的礼制,只有皇后、皇贵妃死后才有谥号,贵妃如果获赐谥号需要特别降旨,而妃子获谥号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然而正是这个生前诞育了一子两女却是连个名号都没有的庶妃,受宠程度也是极其一般,然而在身后却是享有了追获谥号的莫大哀荣,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也只有先皇自己才清楚个中缘由,然而因为敏妃是怡亲王的生母,怡亲王又是皇上最为亲厚的兄弟,因此尽管皇上自己也不知道先皇的真实想法,然而因为与十三阿哥的特殊关系,他想当然是认为这是由于敏妃的黯然过世后,先皇对于她生前没有获得封号之事非常后悔,因此在去世后才想到这个方式予以补偿,充分体现了先皇对她的内疚与怀念之情。
另外有一件事情也从侧面印证了皇上的猜测,那就是先皇出于对敏妃过世的深深哀痛之情,多日未理朝政,根据丧仪,妃子大丧期满之后,王公才可剃头。但是恰恰就有人公然违反此项典章制度,而那个人竟是皇长子,直郡王胤褆。对于直郡王对母妃如此不敬不孝的恶劣行为,即使是以仁爱著称的先皇也难以容忍,在极度愤怒之下直接给予了降级处罚,将当时已经是郡王的大阿哥立即降为贝勒。
敏妃过世后,由于景陵的妃园寝已经建成,又因为没有妃子袝葬帝王的先例,因此当年就入葬景陵妃园寝中,同时其十三子(怡亲王)和十三女交由当时的德妃抚育,十五女交由当时的宜妃抚育。
先皇亲自册封的皇贵妃只有一位,那就是皇上的养母――孝懿皇后。孝懿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位皇后,是先皇亲自册封的三位皇后之一,也是康熙朝皇帝亲封的最后一位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为皇后,翌日去逝,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孝懿皇后于康熙二十年被封为皇贵妃,由于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逝于康熙十七年,当时为皇贵妃的佟佳氏(孝懿),代行皇后职责,统摄六宫。
由于佟佳皇贵妃后来被册封为皇后,因此后世回过头来再看先皇名下的三位皇贵妃则均非其本人册封,而是由其儿孙追封,分别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追封敏妃、雍正皇帝追封皇贵妃)、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康熙册封和妃,雍正再封贵妃,乾隆再封皇贵妃)、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康熙册封佟佳贵妃、乾隆再封皇贵妃)。
在先皇的这三位皇贵妃中,除去刚刚被皇上追封的敏妃已过世外,其余两位均还在世,这两位目前都是贵妃身份,一个是佟佳太贵妃,一个是和太贵妃。
这位佟佳太贵妃不需再多介绍,她就是孝懿皇后的亲妹妹,而孝懿皇后又是皇上最为尊敬的养母。皇上在登基之初,为了在后宫中尽快建立自己的阵营,打压以宜太妃和皇太后为的敌对势力,特意加封和太妃为和太贵妃,加封密太嫔为密太妃,然而对于与自己最为厚的佟佳贵妃却是没有半点恩惠,要知道这位佟佳贵妃可是当时统摄六宫,代行皇后职责,皇上仍是未额外开恩,将其加封为皇贵妃。对于如此反常的举动,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佟佳太贵妃已经是皇上的忠实拥护者,不需要他再通过加封等手段进行拉拢,另外也充分体现出皇贵妃的身份有多么的高贵,地位有多么的特殊。然而连佟佳太贵妃都没有资格享有的如此殊荣,却是由已经过世二十四年的敏妃轻而易举地得到了,难不成手握重权的大活人还抵不过一个对时局无足轻重的作古之人吗?
非也,皇上之所以拿早已经无足轻重的敏妃大作文章自是有皇上的打算,而且这个打算无论如何粉饰终也是逃不过那些摆不到台面上来的私心。
由于皇贵妃身份特殊、地位显赫,名为皇贵妃,实为副皇后,因此在清朝的后妃制度中,帝王一朝之中仅设皇贵妃一人,更显凸现皇贵妃的尊荣与显贵。
如此显赫的身份与地位,由此可见皇贵妃是多么的对于将敏妃追封为皇贵妃,并赐予祔葬景陵的殊荣,所有的人都非常清楚,皇上此举完全是出于个人恩怨,意图拉拢他最为得力的忠臣――怡亲王。
众人的猜忌没有错,皇上此举确实是为了怡亲王,但并不是众人眼中的“拉拢”,而是对他最为亲厚的十三弟的“褒奖”。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的亲兄弟十四阿哥早早地就与他分道扬镳、各为其主,展到现在两人已经成为了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
而十三阿哥,虽然与皇上是同父异母的半个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他们同心协力、默契配合,并肩战斗了二十几年,早已达到了你中有我、不分彼此、心有灵犀、出神入化的境地。两个人不用开口,只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立即就能心领神会。但是他们的旷世兄弟情却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遭遇了极大的考验。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废太子事件中,八阿哥一伙为了一举打掉由太子、四阿哥、十三阿哥组成的太子党势力,设计诱使十三阿哥中了他们的诡计。毕竟太子爷人多势众,不易下手;皇上当时虽然还只是四贝勒爷,但是老谋深算,不易上当。而只有十三阿哥,作为太子党中最薄弱的环节,不幸成为八阿哥的突破口。
在那千钧一的危急时候,为了他们的宠图大业,十三阿哥挺身而出、舍已救兄,在他们的父皇面前,将一切责任全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直言所有的事情皆是他一人所为,与任何人无关,特别是他的四哥,丝毫不知情。十三阿哥用他一生的光明前途和荣华富贵,挽救了他们岌岌可危的事业,挽救了他的四哥,保全了太子党唯一的力量。
先皇听信了十三阿哥的“一面之辞”,震怒于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不择手段,不顾兄弟手足之情,犯下如此不可宽恕的罪过!而这个皇子竟然是他格外器重、格外恩宠、寄予厚望的十三阿哥!极度失望的皇上从此对他不管不问,只当是没有他这个儿子。而十三阿哥则自此开始,从极尽父皇恩宠的荣耀巅峰,瞬间跌落成为备受父皇提防甚至格外厌弃的无官无爵阿哥。
在那一回合的较量中一败涂地的太子党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太子被废黜,十三阿哥被弃用,四阿哥被迫韬光养晦。他们看尽了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但是十三阿哥对此无怨无悔,更是每当他的四哥提及此事之时,他都竭力避免旧事重提。他那样做,完全是他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他不想让他的四哥觉得亏欠了他什么,他更希望他的牺牲没有白费,是有价值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