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快走吧!再不走,乱党就要打进来了!”
“皇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皇上,大清可不能没有您……”
当大明大西洋舰队参谋长郎和珅中将快步走进巴黎大皇宫的时候,这座昔日辉煌鼎盛的宫殿,已经变得凄惶无比,到处都是没头苍蝇一样的宫女和黑太监,搬着大大小小的箱子,直往宫门口而去。不时还有人出尖叫,让大皇宫内的气氛变得更加阴森低沉。
御书房外,已经跪了一大群袍褂整齐的大清官儿,一个个都老泪纵横,劝说书法里面的大清皇帝朱用浈赶紧逃离这座即将要陷落的城市。
是的,大清要完了,真的要完了……
因为朱用浈不想让大清亡国,所以就没有听从老太后叶卡捷琳娜的意见,在太后薨逝后立即启动了宪政改革。
而这个宪政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立一部宪法,然后大家都照着宪法行事那么简单。宪政的要义有两点:第一是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第二是限制公共权力,一切公共权力的权威与合法性来自于宪法。
第一点针对的是民众,当然就有“旗人”和“欧人”的问题了。以旗御欧是大清国几百年来的老规矩,但是表面上大清朝廷还是在强调“旗欧一家”的。那么现在要立宪了,这个宪法上能说旗人高欧人一等吗?能说旗人要掌握大权,欧人只能当个走卒跑跑腿吗?
要是在朱重八、朱允文执政的时代,这话倒也不是不能公开说的。那时候旗人武力鼎盛,欧人就是个落后挨打的苦命……这神洲人就是高人一等,全世界都是承认的!
可如今大清什么国情?早就已经被周围的欧人国家修理的不成样子了。而且大清国内还有十二镇欧人新军,掌握新军的欧人军头,如贝尔蒂埃、达武、拉纳、马尔蒙、贝尔纳多特、沙恩霍斯特、格奈瑟瑙等等,都是清一色的欧人。而且都是从尸山血海中出来的,大清宪政怎么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而且,旗欧之争的背后其实就是利益之争!要化解旗欧矛盾就必须由旗人让利给欧人。但是如今的大清国内忧外患。还欠了一屁股外债,又多了十八万欧人新式陆军要烧钱,又要进行所谓“自强改革”,恢复军工。重建海军,开办新式学校。各种各样的开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而无法减税让利,只能变本加厉的搜刮。这样的情况,自然被拿破仑乱党分子所利用,一盆盆的脏水就直往大清旗人身上泼。于是旗欧矛盾变得越来越激化。手握大权的旗人就更加不肯交出权力了。
所以宪政改革的第一个重点只能回避不提,那直接从第二个重点,限制公共权力开始吧。既然要限制公权力,那就有一个先限制谁,后限制谁的问题。大清朝廷作为宪政改革的推动者和领导者,自然是需要权力的,没有权什么事情都不成功啊。
既然皇上和朝廷不能限制,那么地方上手握兵权的欧人大员自然就是大清宪政改革的重点限制对象了……当然,理由是很充分的,那些掌兵权的地方官一手兵一手民。很多还勾结外国,蔑视朝廷,行如藩镇,如何能不加以限制?
而且,大清皇上自己也是旗人,他的亲戚朋友都是旗人。过去为了和老太后叶卡捷琳娜争权而重用欧人清流,现在老太后没了,他自己成了二百万旗人的老大,自然还是觉得旗人比较可靠。那些手握兵权的欧人,个个都像乱臣贼子!
可问题是那些乱臣贼子都把兵权当成了命根子。生怕交权以后性命不保。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某些欧人将领就开始和拿破仑分子勾结,让他们在军中宣传欧人民族主义。用民族主义去对抗朝廷的宪政大旗。
结果,大清朝廷虽然模仿大明建立了陆军部和陆军参谋部。但是却根本管不了拥兵自重的欧人将领。
拥兵自重的欧人将领动不了,那些只会写文章考科举的欧人士大夫却成了宪政改革的最大受害者。虽然宪政改革实际上就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们最先提出的,但是无论掌握中央政权的旗人还是地方上的实力派,都嫌他们碍事儿,也都觉得这些读书人什么都不懂,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只会瞎咋呼,而且占着茅坑不拉屎,也让能办事的人上不来。
于是废除科举居然就成了大清宪政改革中第一件被做成的大事儿!无数打小就读四书六经,做着“暮登天子堂”迷梦的读书人,就因为大清皇帝的一道圣旨,顿时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这些本来应该是大清朝在地方上的统治基础的人,从失去考试做官的希望时起,就成了大清帝国的敌人——拿破仑的革命党顿时就多出了数以百万的同情者,而直接加入革命大潮的读书人也数以万计。革命党顿时就有了燎原之势!
而真正造成天大皆反的导火索,则是大清朝廷想要接触波希米亚巡抚沙恩霍斯特的兵权。
这位德意志军阀害怕自己的脑袋会和兵权一起失去,于是铤而走险,在波希米亚府布拉格动革命,通过电报向流亡英格兰的革命党领拿破仑.波拿巴效忠。
紧接着奥地利巡抚格奈瑟瑙,匈牙利巡抚贝尔纳多特,汉堡知府达武,柏林知府贝尔蒂埃,黑森知府马尔蒙,巴伐利亚知府拉纳等手握兵权的欧人将领纷纷宣布响应。整个奥地利总督区和大半个德意志总督区全部脱离大清。随即,造反的地方实力派就在维也纳召开临时国会,宣布成立欧罗巴民国,选举拿破仑.波拿巴为临时大统领。
而拿破仑.波拿巴则在临时国会结束后,和他的英格兰顾问阿瑟.韦尔斯利一起指挥七个镇的欧人革命军向西进。在天道541年6月18日于比利时省境内的滑铁卢县和大清法兰西总督海兰察指挥的六镇八旗新军展开了决定命运的会战……
会战的结果是三天前传到香港的大西洋舰队提督府的……革命军大获全胜!那些被大清国倚为长城之靠的旗人新军,根本承受不了欧人革命军前赴后继的攻势!
海兰察兵败阵亡的消息传到巴黎,这座安稳了三百多年的旗人之城顿时就陷入了最大的惶恐和混乱。因为谁都知道,大清朝将要灭亡了!
……
大皇宫,御书房。
大清末代皇帝朱用浈穿着件蓝灰色的军服,烦躁的走来走去。滑铁卢之败的消息传来后,他就在第一时间穿上了军服。说是要亲率大兵去和拿破仑交战。不过此时的大清国哪里还有什么大军可以给朱用浈率领?拢共八个旗人镇,滑铁卢一役就有六个遭遇重创,逃回来的人还不到三万,而且还丢失了全部辎重和重武器。不少人连步枪都丢了。而且一个个全都失魂落魄,根本没有再战的勇气了。
这些所谓的八旗天兵,虽然都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骨子里还是巴黎城的纨绔。平时镇压一下民变还行,现在遇上真正打过硬仗的欧人新式陆军。哪里还有不抓瞎的道理?
而且,这次的乱子和以往大清国遇上任何一场民变都不一样。不是少数乱贼造反,而是天下皆反!革命军所到的各个省份,大清官府立即土崩瓦解,不一定是被革命军驱逐,大部分都是被地方士绅和帮会力量给推翻的……那些被剥夺了考试做官权力的读书人,这次可真是给了大清朝致命的一击。他们的倒戈,让拿破仑领导的革命军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可以筹集粮款,招募新兵。滑铁卢一役的损失自然也能很快弥补。
而大清一边,现在只剩下了两个完整的镇和两个由败兵组成的新镇,拢共不过六万人枪。掩护朝廷和巴黎城内的旗人逃走都很勉强,哪里还能奢望什么平叛,什么再战?
“皇上,皇上,大明大西洋舰队的和大人到了!”
一个黑太监跌跌撞撞冲了进来,见到皇帝就大声报告。
“来了?快,快请他进来!”朱用浈最后的希望就是大明了,仿佛也只有大明能够拯救他的国家。
可惜郎和珅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陛下。我国御前会议已经做出决定:向大清难民开放香港、澳门和新神州府……大西洋舰队将会尽一切力量,确保每一名想要离开的旗人都能安全抵达目的地。另外,大明帝国欢迎陛下前往避难,将会给予陛下和陛下的继承人以清亲王的爵位和待遇……”
大明帝国不打算干涉大清革命!实际上。拿破仑这个革命者就是大明帝国支持起来的。
在大明帝国看来,这次革命的产物……欧罗巴民国注定不会存在太久。因为周边的强国,神圣天道国、英格兰王国、意大利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西班牙王国,甚至还有大明帝国,都不会希望一个强大而团结的欧罗巴民国存在。
而且欧罗巴民国内部也军阀林立,新生的革命政权既没有足够的财力。也没有强大的武力,想要维持国家的统一简直难如登天。
而当欧罗巴民国崩溃之后,大明帝国就能对其分而治之,扶植起法兰西、德意志、尼德兰、匈牙利、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等小而强大的欧洲民族国家。再依靠它们堵死神圣天道国的西进之路。这样神圣天道国的展方向就只有南下去和马木鲁克苏丹国争夺地中海东岸和北非了……这当然是大明帝国希望看到的局面。
朱用浈缓缓的回过头来,双目当中,已经看不到一点神采了,他似乎在看着郎和珅,又像越过了他,在看着远处的什么地方:“……朕到底做错了什么?到底做错了什么?朕自亲政以来,无时无刻不想要恢复大清昔日之盛,该打的仗朕全力去打,该要进行的改革朕什么都没有拉下。可是这些欧人为什么还要反呢?他们为什么就不肯给朕一个机会,让朕完成宪政改革呢?这是为什么呢?”
一连串的问题,其实答案朱用浈早就已经知道了。就是大清国所采取的以寡临众的治国之策,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世界和战争模式。所以大清国的三亿多欧人并不是推动国家展的巨大力量,而是威胁国家稳定的巨大隐患。大清国必须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防范欧人。
而在两三百年前,大清周遭的欧人国家都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君主或教会的财产,和大清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大清可以凭借财力上的优势,对它们实行压制。但是当大清周围的欧人国家,包括神圣天道国,甚至还有立足北非的马木鲁克苏丹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转变成民族国家或准民族国家(以宗教划分族群)的时候,大清帝国却迟迟无法完成转型。这样的国家,自然也就没有长期生存的可能了。
这个道理,叶卡捷琳娜太后早就反反复复和他说过。而且还告诉他,大清朝没救了……完全失去旗人区的时候,大清国就已经成了具没有生机的僵尸。救是救不活的,只能想办法拖拖时间了。
郎和珅当然也明白这些道理,可是却说不出口,最后只是一声长叹,冲着朱用浈拱手一礼:“皇上,还是走吧,这大清朝的毛病谁都知道,改不了的……今日之难,是几百年前就注定了的。所以,皇上您没有必要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朱用浈苦笑几声:“青山?大清朝哪里还有青山?不过朕也不会留在巴黎殉了大清江山……朕也不去大明当什么亲王,朕就留在香港,朕知道大清国留下的摊子有多烂,朕倒要看看那些乱党有什么办法维持住他们的欧罗巴民国!朕一定会活到欧罗巴民国覆灭的那一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