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涡’这群生物被起了这样的名字。
它们的文明建立在一个巨大的洞口周围,这个洞口的直径有六千多公里,但是厚度就只是数百米。
从洞口的‘正面’看,这是一个漆黑的大洞,洞的边缘围绕着类似岩石的环状结构。
至于从后方是什么样的,那就不清楚了。
现在噬物之星必须面对这个文明的……挑战。
它并没有逃避,实际上之前遇到的那群入侵者,似乎是在周围探索晃荡的时候偶然现了飘荡的噬物之星,然后就登上了噬物之星的地表。
现在,噬物之星知道了这个文明的所在位置,似乎决定要摧毁它们。
这显然比较困难。
因为‘荒涡’这个文明有着数万座城市飘荡在洞口周围,每座城市都在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的大小,它们像是堡垒一般有着严密的防护,每座城市都被半圆形的外壳覆盖,只有一些很小的出入口在这巨壳上供飞行器出入。
同时在这巨大的防护外壳上和周围都有很多类似炮台的东西,实际上从外面看来它们并不像是城市,而是一个个战争兵器。
这群生物显然展的非常庞大了,因此噬物之星没有直接冲过去,而是在距离荒涡文明的十多万公里外就停下了。
它在远处观察着这些文明的情况。
噬物之星本身可以透过静止的虚空观察到远处的一些东西,而文明生物当时是看不到的,因此它不知道怎么回事。
不过一直观察它们的颗粒生物,则能同时看到噬物之星和荒涡文明的情况。
荒涡实际上也现了噬物之星,它们派出了一些部队向着噬物之星飞去。
而在这支部队飞到之前,噬物之星就观察到了荒涡的……展之源。
也就是这个巨大的洞口,直径六千公里的洞内出现了异变,它的内部就如漩涡般旋转起来。
看着就好像里面有一股巨大的风暴,同时无数的碎块从这股风暴中飞出。
位于洞外的荒涡城市也启动了它们的火力系统,它们击碎了许多直撞城市的碎块,而那些不会撞向城市的则任由它们飞过。
漩涡持续一千秒后便停下了,这个过程有无数大小从数十米到数百米的碎块飞射而出,在等到彻底平静之后,荒涡的城市便派出了大量的部队。
大大小小的飞行器从城市中飞出,向着飘荡于城市间的碎片飞去,并把部分碎片拖回去。
因为它们如此,所以颗粒生物把它们叫做荒涡,这个文明主要依赖着从洞口涌动的资源,这些资源让它们展起来,变得如此庞大。
但不知道展过程是怎么样的,因为这些碎片本身很危险,没有强大的防御火力,它们可以轻易地摧毁这些城市。
因此荒涡大概不是在这里展起来的物种,而是远处飘过来的,它们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可以减少碎片对它们的伤害。
在碎片涌出后没多久,荒涡的队伍也登上了噬物之星。
这次的部队比较少,它们搭乘着十艘长达一百米的飞行器到来,登陆探索的也只有一百个荒涡而已。
它们显然不把噬物之星当作是什么威胁,也许它们之前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生物?
这次,噬物之星没有直接攻击探索队,它的躯壳部队都躲藏在地下没有行动,而文明生物想到地面查看也被躯壳拖了回去。
这群荒涡探索了一阵子之后便离开了,然后它们派来了大量的飞行器。
这些飞行器都在一百多米大小,不过数量很多有数百艘。
这群飞行器是用来把噬物之星拖回去的。
它们在噬物之星上挖出来大量的深坑,并用这些深坑作为锚点固定一根根连接到飞行器的链锁,随之这些飞行器便一起开动将噬物之星拖向了它们的城市。
此时,噬物之星也在急着准备,它并没有准备军队什么的,而是在拆解自己原来的军队。
它把每个躯壳都拆解成了一些……看不出它们原来是什么的碎块。
同时,它也把自己以前长出来的用于移动的器官……自我分解掉了。
而且它还构造出了很多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都是之前它袭击一些地方曾经遇到过的种类,它制造了很多这种无害的生物……并让它们生活在地下。
或者说看起来生活在地下。
它这么做的原因很明显,就是不想让自己被当做是一个有威胁的生物。
很快,噬物之星就被拖了回去,因为它本身太大,没有城市能容纳它,因此就给拖到了一座城市的旁边。
拖到了位置之后,这座城市中便飞出了很多十多米大小的小型飞行器。
它们将大量的研究员带到了噬物之星的地表上。
在那之后,大量的荒涡就在噬物之星上建立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基地,它们不断地采集着噬物之星的各地样本进行研究。
当然它们也现了通往地下的入口,并现下面有很多的小生物。
同时,它们也现了……文明生物。
噬物之星在改造自己时,并没有对文明生物做任何事情,因此它只能在荒涡来到之后,在地下到处躲藏,但最后还是被找到,并被荒涡带进了它们的城市中。
噬物之星本身则如它所想的那般,没有被荒涡当成威胁,噬物之星的本体是位于地表地下的大量增生物,有些像是真菌,而荒涡的确也把它当作类似真菌的无害生物。
它们并不知道这是以前探索队毁灭的元凶,也许它们并没有接到探索队的联系。
总之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噬物之星被它们切下很多部分带回了城市里保留和研究。
噬物之星因此也分裂了,它最后被拆解成大量大小不一的碎块,噬物之星本身生长的那个陆块也被荒涡完全分解,上面的矿物被当作资源回收。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但实际上……还没有。
噬物之星还是活着的状态,它利用这个方法……开始侵蚀这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