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杨逸低哼着一歌儿,走进自家大字院;
前院不见十三娘等人,就接着逛后院,都逛一半了,还是不瞧见一个。
他在心里数了数,十三娘,清娘,韩碧儿,李湘弦,琴操,木婉灵,阿黛拉,禛子,外加黎芳、黎姿这对双胞胎姐妹花,细算来家中妻妾也有十个了,今个儿怎么一个也没瞧见呢?看来还是太少了啊!
说实话,作为男人,极少有人嫌自己的妻妾多,这东京城里,但凡有些权势的,谁不是妻妾成群?
有些人家吃饭不用桌子,一个美人端着一样菜,在面前翩翩起舞,想吃什么只须看上一眼,佳肴自然就会送到你嘴里;
当然了,若是不想吃菜,想吃点别的,同样是一个眼神就够了。
家里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女人的比比皆是,以杨逸权倾天下的家势来说,十个女人还是少的。
至少杨氏就觉得少了,她希望杨家也能象苏家那样枝繁叶茂,形成一世世家大族。
苏颂有妻妾十五、六个,生有十七个儿子,十三个女儿,孙字辈现在已经有三四十个了。
刚好三十娘是杨家主母,杨氏总免不了拿杨家来苏家比,这不比还好。一比杨氏就忍不住唉声叹气,就嫌杨逸妾室少。
这年头。生不出孩子都是女人的问题,所以杨氏觉得多些妾室。这个不生那个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杨家也变得枝繁叶茂起来。
对此杨逸常感好笑,若用后世的眼光看待杨氏的想法,多少会觉得有些荒谬,但在这个时代却很正常,上到皇帝,你若是专宠一个女人,导致子嗣稀少,臣子们就要往皇帝脸上喷口水了:你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不多临幸几个女人呢,你这是置国家社稷安危于不顾啊!
这种思想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民间,象杨氏这样希望杨逸多娶几个女人,多生些子女,便是很正常的事了。
杨逸转了半个后院,没看到一个自己的女人,心中才想到这些可笑的问题。
后院太大了,转到一半便让他有些不耐烦了,见两个俏丽的丫环正在擦拭曲廊两边的栏杆。他远远地问道:“你们两个,知道夫人她们去哪儿了吗?”
后院的丫环不下百人,杨逸连名字也没法记全,两个俏丫环盈盈一福答道:“回老爷。夫人她们都在右厢小院呢。”
她们答话时悄悄瞟了杨逸一眼,那眼神带着几分羞色,让杨逸为之莞尔。这种眼神他自然知道意味着什么,有女怀春了。在这后院里早见多了,谁让这后院里就他一个男人呢。而且还这么英俊,这么优秀……呕……
听到俩人的口音有些生硬,杨逸好奇地问道:“你们是哪里人?”
“回老爷,婢子二人都是高丽人。”
俩人又是盈盈一福,动作神态上确实有高丽女人的温顺婉约,在唐代,新罗婢就很受欢迎,有“昆仑奴,新罗婢”的俗语。
现在大宋的富户仍然最喜欢买高丽女子来做丫环,其次到日本女人,安南那边的女子也颇受青睐;
这三个地方的女子都比较听话温顺,不过换上汉服后基本与汉人无异,所以有些喜欢异域风情的人家,也会选择西域的女子为妾为婢。
现在的大宋,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各国人最向往的地方,所以各国的女子并非全部是被强卖过来,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愿来大宋的。
就象后世许多中国人跑到外国去洗碗刷厕所也感觉很光荣,现在各国的人都把大宋看作天堂,对于这些女子来说,来大宋做丫环也是一种荣幸,至少物质生活上要比她们原来的好百倍。
想想吧,禛子贵为一国公主,初到东京城时还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象这些生活在下层的异国女子,来到东京那就更不用说了,用从地狱到天堂来形容她们的感受也不过分。
自从绍圣元年以来,大宋内革弊政,外拓疆土,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就必然造成一个事实,奴婢的来源少了。
就象许家村的许二一家,原来一个有个天灾,兄妹俩很可能就得卖身为奴,现在许家不但不会成为奴婢了,相反他们还想买两个奴婢侍奉双亲生活起居。
这奴婢的来源少了,需求量又增加了,要弥补这个缺口,那只能把目光投向周边各国,有需求就有市场,现在每年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大宋的人口难以计数,即使这样,仍呈供不应求之态。
杨逸一边往左厢小院行去,一边在心里想着,要不要也让西印度贸易商社到非洲去贩卖人口呢,据说这可是一项非常赚钱的生意呢,嗯嗯,自己看来是越来越邪恶了,这个再说吧。
来到右厢小院,也就是“苏氏工作室”,里面可就热闹了,除了大肚子的琴操外,家里的女人都在这儿了,院中群雌粥粥,莺声燕语,着实是美不胜收的一道风景。
这些女人每一个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美人,这一点毫不夸张,因为杨逸的女人中,大多数都是一国挑一个给挑出来的,禛子从日本挑出,阿黛拉从高昌国挑出,木婉灵算是从大理国挑出来的,黎家姐妹是从交趾国挑出来的,百万里挑一,若非人间绝色,岂能入得杨大官人的眼界?
她们正围绕着几样东西,好奇地议论着,禛子啧啧称奇地说道:“光这三样东西。老爷就卖出五十万贯吗?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杨逸一听禛子的话便猜到她们围着的是什么东西了。
他快步上前,挤了进去。只见地上摆着三样物件,弹棉弓他认识。还有两样,他从外形上也大致能猜出来了,就是扎棉机和纺车;
韩碧儿日理万机,也正是这三样东西到了,她才赶回来的,一见杨逸,她不由得笑道:“爷,奴不负所托,把这三样东西要回来了。爷您快瞧瞧,东西没错吧。”
“嗯,碧儿辛苦了,不过,这些东西当初我也只见过弹棉弓,别的都是道听途说,还真没见过实物呢。”
杨逸说着好奇地凑到那扎棉机旁边观看,实际上棉花之所以加工困难,主要是棉花中的棉仔难以去除。用手想从棉花中间把棉仔剥出来的话,极为费力费时,一个人一天也剥不了多少;
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没有弹棉弓之前,大家不知道怎么让棉花变得蓬松。不把棉花弄蓬松就难以纺线,也做不了棉被。
杨逸对那扎棉机只瞧一眼,就不禁猛拍自己的额头。因为这东西太简单了,难怪禛子说这样的东西卖五十万贯令人难以置信呢。
确实。地上这部扎棉机造价绝不会超过二十文钱。而且不须专业的木匠,是个正常人就能轻松将它仿制出来。
它下面是两根木头做成一个底架。底架中间位置竖起两根臂儿粗的木桩,有一人高这样,这两根木桩上横装两根圆轴,圆轴外则连着一个“z”字形的摇把。
摇转这两根圆轴,让棉花从这两根圆轴间通过,利用两轴的挤压力,把棉仔从棉花中硬生生的挤出来。
两根圆轴下面有一块挡板,棉花通过两根圆轴后落到后边,被挤出来的棉仔就落在挡板的另一边,可以避免棉花棉仔反复掺杂。
它的工作原理就象赶面杖,只不过赶面杖是和桌面相互作用,而这扎棉机是两根轴相互作用,棉花通过时就象面皮一样被两根圆轴挤得扁扁的,棉子就这样被挤出来了。
杨逸看了也颇为感慨,这么简单的东西,整个大宋竟没一个人琢磨出来,这真是不知怎么说了。
他对禛子说道:“这东西是很简单,但不代表它不值五十万贯,在它出现之前,谁也不知道可以这么轻松地把棉仔取出来,衡量一样东西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简单或者复杂,而在于它所创造的价值。”
杨逸的话得到了十三娘坚定的支持,她随即说道:“官人您看,妾身觉得这扎棉机还可以作些改进的,现在它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站在一边,各摇动一根圆轴才行;
妾身琢磨了一下,觉得可以对圆轴稍微改进一下,改成用脚踏转动的方式,这样一个人就能操作了,而且用脚踏转动也省力得多,两手可以空出来塞棉花,扎起棉来速度一定快得多。”
十三娘不愧是杨家的女科学家,这扎棉车放在这里,估计也只有她会去琢磨怎么改进。
杨逸一听就知道她的设想可行了,别小看这小小的改进,这可以让一个做两个人的工作,将来西印度洋贸易商社建扎棉厂,本来要雇一万工人的话,经十三娘这样一改进,到时请五千工人就够了;
这将会给扎棉厂节省一半的成本,长年累月下来,能节省多少钱根本难以计算。
这就是技术革新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啊,杨逸立即想到,将来要设一个明奖,以鼓励民间的创造性。
当然,商社更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科研机构,由自己给他们一些理念,让这个机构去研,有商社的财力作为后盾,迟早能让这个机构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的集成地、产生地。
把最先进的技术掌握在手上这才是硬道里啊。
*****************************
ps:感谢空石道人、秋之神光、hst66、ars800423等书友的支持,昊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