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黎皇帝驾崩!
这是继荆国女帝登基之后最令人震惊的一个消息了,一夜之间,举国大惊!
不止是因为此时此刻黎国形势的严峻,皇帝之死对风雨飘摇的黎国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令人震惊的是皇帝死得突然,杀的众人措手不及。
皇上之前就染上了时疫,龙体危在旦夕,这是举国上下皆知的事实,可是就在前几日宫里还传出消息,说皇上的病情已经稳定了下来,众人一口气刚刚送下来,结果又接到噩耗。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皇帝驾崩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诏,所以谁继任皇位,便成了棘手之事。
南宫允和两大国公在第一时间便封锁消息,禁止皇帝驾崩的消息流传出去对战事不利,可是终究还是被有心人走漏了消息,很快便传遍了天下。
——
杜云烈已经在营帐中整整呆了一天一夜了,饭也不吃,水也不喝,任谁叫都不理。
一时间,全军的人都失去了主心骨,面对依然严峻的战况和敌人的频频挑衅,硬是束手无策。
接到京中传来皇上驾崩的噩耗,杜云烈就一言不地进了自个儿营帐,吩咐不许人进来打扰,更是叮嘱全军原地扎营待命,只要不迈过边境线,无论燕国怎么挑衅教唆,都按兵不动,违者立斩无赦。
杜云烈在军中的威望一向崇高,没有一个士兵胆敢违抗他的命令,乖乖地照他的话去做。
此时此刻,杜云烈缩在角落里,将头深深地埋进膝盖中,哭得像个小孩子。
可是他不敢大声地哭出来,大敌当前,不能在全军士兵面前露出丝毫软弱的情绪,否则军心一溃散,给了燕国可乘之机,此战必败。
皇兄驾崩了,大哥走了,就这么猝不及防地离开了他,他甚至连大哥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
那个对他微笑怒骂,那个对他千般宠爱,那个对他谆谆教诲的大哥,再也回不来了……
大哥走了,黎国偌大的担子,整个天下的重担通通都交给他了,他又该如何去承受?
杜云烈多么想回家看看啊,哪怕能见到他最后一面,给他磕个头也好,可是他不能。
战事未了,何以回家?
他不能倒下,至少现在不能。
因为外面还有数万将士正等着他传达命令,等着他带他们重返故乡,保卫家园。
杜云烈更为担心的是允儿在京城的安危,皇兄这一走,一堆烂摊子全堆在她身上了,她能应付得过来吗?
杜云烈拭了拭眼泪,露出坚定的面容,无论如何,战争不能再继续打下去了,必须速战速决。
可是怎样做才能让燕国主动退兵呢?
杜云烈忽然想起临行前允儿给他的一个荷包,她说里面有她亲笔写的锦囊妙计,让他在关键时刻打开的,念及此,杜云烈顾不得许多,赶紧从袖口将荷包拿出来。
荷包精致小巧,上面只绣了一朵梨花,打开之后,果然有一张折叠的纸条。
杜云烈将纸条伸展开,一眼便认出了南宫允笔挺坚硬的字,寥寥数语,却让杜云烈脸色大变。
“烈哥哥,有时候并不一定生在战场上的才叫做战争,战场之外,也可以打败敌人。擒贼先擒王,两军交战,需得摸清主帅的脾性,才能知道他的作战方式。燕王玄武,为人奸诈,最大弱点——疑。”
杜云烈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允儿这一番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他继续往下看去,见纸条的底下还有一行小字,“烈哥哥,我们打仗,不是为了流血,而是为了和平。若是牺牲少数人可以换得多数人的平安,何乐而不为?”
杜云烈扶着墙壁从地上爬将起来,擦了把脸,“来人!”
驻守在营外的副将可算是听到了王爷的声音,不由大喜,“王爷?”
杜云烈斩钉截铁的声音从帐中传出:“让郑为、庞虎两位将军过来见我。”
“是。”副将得命,忙去传令。
杜云烈看着手中的荷包,紧紧地捏在掌心,默念道:“允儿,再撑一会儿,烈哥哥马上回去救你。”
——
黎国朝堂,如今已经是一团乱麻。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奋起云涌,人人都在指责监国王妃南宫允。
南宫允只静静地站在殿上,冷冷地看着坐在一旁垂泪哭泣的皇后南宫蝶。
“几天前我去看皇上的时候他还好好的,谁曾想,短短一晚上的时间,皇上……皇上他就驾崩了……皇上临死的时候,就只有王妃在他身边,谁也不知道到底生了什么事,为何皇上会突然离世,连句遗言都没有留下,诸位大人,你们可得帮本宫评评理啊……”
殿下,百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吵成了一锅粥,宁国公和齐国公静静地旁观着,脸色沉然,一言不。
半响,吏部侍郎蔡全海率先难,对南宫允怒目而视,一脸的义愤填膺,“敢问王妃娘娘,天下皆知您是神医白柏的徒孙,相信您的医术也是冠绝天下,那为何救不了皇上?”
南宫允淡淡道:“蔡大人说笑了,大夫医人不医己,治病不治命。疟疾是瘟疫,危险程度有如天花,是普天之下最难控制的疾病,我要是有那个本事,京城的时疫早就解决了。”
“照你这么说,皇上突然驾崩,跟你一点关系也没有?”吏部侍郎咄咄逼人。
南宫允不语,知道他是在挖坑等着她跳,无论她回答有还是没有,他都会说出一大堆批判她的话,在群臣面前让她难堪,下不来台。
宁国公适时地开口道:“好了好了,天意难违,现在不是追究皇上驾崩一事由谁来负责,而是赶紧拟定新皇的人选,国不可一日无君,不知各位同僚有什么高见啊?”
礼部侍郎上前一步:“我大黎国的皇位向来是父死子继,皇上驾崩之前已经立了太子,而太子在位期间并没有做什么越矩之事,皇位顺理成章自然是应该由太子继任。”
刑部尚书道:“可是太子毕竟年幼,眼下时局动荡,怕是难当大任啊,依我看,麒王爷文韬武略,贤能过人,辅佐皇上多年,他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选。”
百官们争相附和,有人支持太子,有人支持麒王,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