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时候,鼓声阵阵,晓色深沉,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气候日益寒冷,天上不时飘落鹅毛大雪,风在呼啸,好像是一柄柄锐利的刀子,街道上的行人,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免得裸露的肌肤,被厉风割得生疼。
这种天气,即使是家境贫寒的低层百姓,也会留在家中,卷着打着补丁的被褥,蜷缩在床榻角落中,悠然安睡,若不是迫不得已,想来没人愿意在外面行走的,不过世间万事万物,也有它公平的一面。
有得必有失,朝廷的官员权贵,在低层百姓的眼中,那是仰视的存在,可是在这种时刻,却不敢留恋温暖舒适的被窝,以莫大的毅力,从温柔乡中爬了起来,冒着冰冷雪雾,颤颤栗栗的向皇城而去。
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官员,特别是有些年纪的大臣,情不自禁的怀念杨广,要是这位皇帝在位的话,肯定不用这么辛苦,且不说要冒着严寒风雪晨起早朝,恐怕连官署都不用去了,反正在最后的几年,炀帝只顾享乐,哪有临朝视事的心思。
当然,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也只有在心内的深处,稍微想下,瞬息之间,就掐灭了,根本不敢再冒出一丝一缕,虽说,现在是圣明天子在位,素来仁厚宽宏,不计前嫌,但是众所周知,再仁慈的皇帝,也容不下腻臣,
谋反、欺君、大不敬,这些,都是不能赦免的滔天大罪,稍微沾边,今后的人生根本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甚至连性命都难保,更不用说主要的策划者,绝对是满门抄斩,诛连九族的重罚,谁敢轻而视之。
所以,朝廷某些官员,十分佩服李靖,在暴风骤雨之中,居然这么镇静,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不愧为当朝名将,易地而处,很多人觉得,自己肯定坐不住,奔波走动是必然的事情,不像李靖那样,闲居在家,闭门谢客,不闻世事,一点儿也不关心案情的进展。
当然,朝廷从不缺乏聪明人,他们自然理解李靖的举动,这种情况下,一动不如一静,无为才是有为,奔走只会增加皇帝的怀疑,清者自清,大家心中有数。
早朝开始,文武百官列队进殿,宫殿之中,点明火把灯烛,角落摆着数十只暖盆,炭火正红,众人鱼贯而入,立即觉得暖融融的气息扑面而来,冻得微僵的身体,慢慢的软化下来,顿时感觉舒服了很多。
文武百官,小心翼翼的活动身体,舒缓筋骨,值令内侍见到了,却别过目光,笼在袖中的手掌,不停的摩挲,忽然现殿门珠帘晃动,急忙停下动作,轻轻咳嗽了声,众人好像收到信号,瞬息之间,场面好像定格起来,待李世民龙行虎步进行,看到的就是文武百官满面肃然,恭候大驾的模样。
“参见陛下……”就在李世民落坐的同时,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荡,李世民抬手,示意朝臣平身,完成了礼仪,百官归位列坐,又开始进入早朝议事的环节。
到了冬季,不仅动物休眠,连人类的活动也减少了,无论是边境地区,还是中原各州县,好像没有什么事情生,朝廷大臣的也轻松了很多,即使明白这是由于大雪封山,交通不顺的原因所至,不过天意难违,大家却不会去点破,因为实在是没有办法。
在冬季的二三个月里,长安城与京兆各地联系,也颇费几分力气,更加不用说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地方了,消息不畅,政务自然减少,才半个时辰不到,就已经全部解决完毕,等了片刻,现百官没有奏对,在李世民的示意下,内侍连忙宣布散朝。
若是有人细心观察,就会现,李世民摆驾回宫之后,文武官员却没有如同往常那样,匆匆忙忙的返回官署,而是稍微磨磨蹭蹭,微缩身体,不情不愿,慢慢吞吞的走出温暖如春的宫殿,迎着风雪的时候,却飞快而去。
同时,要是有人仔细留心,也会现,侍御史马周,并没有离开宫殿,而是在一个内侍的引领下,来到了李世民处理政事的殿阁之中,殿阁自然非常暖和,不过四方角落,却不见暖盆火炭,也不知道热源从何而来。
念头一闪而过,马周恭敬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平身,赐坐。”李世民说道,旁边的内侍,连忙拿来丝绸暖席,搁在侧边,马周也不客气,稍微拘谨的谢过之后,轻轻跪坐下来。
随之,李世民轻描淡写问道:“马卿,代国公之事,调查得怎样了?”
自从当日,将这件事情交给马周查办,直到现在,已经将近半个月,期间,李世民从来没有召见马周,动问此事的进展情况,不闻不问,朝上朝下,提都不提,仿佛已经忘记似的,然而,了解皇帝心性的权贵却非常清楚,这样的表现,不是漠不关心,而是非常的重视。
涉及到谋反的大案,作为皇帝,一点儿也不关心,恐怕没人会相信,李世民却偏偏没有丝毫动静,无论是两个原因,一是非常相信李靖不会谋反,二是十分相信李靖不会谋反……
朝中的大臣,哪个不是人精,乍闻李靖谋反,就觉得事情不对,当时没有想明白,事后如果再不清楚,那么脑袋真是给驴踢了,看人家君臣,一个淡定,一个淡然的模样,就应该明白,什么叫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与李靖私交不错的功臣大将,没有站出来为他辩驳的原因,一是没有必要,二是真说话了,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听到李靖闭门谢客,他们就领会其意了。
撇清,孤立,朝中无援,没人照应,这样的臣子,怎么可能谋反成功,不管是真是假,至少李靖表现出来,李世民也愿意相信,那么自然就是真的了。
马周自然是明白人,不然这些天,早就求见李世民,向他汇报案情情况了,不像现在,不温不火,被动的等侍皇帝的召见。既然是聪明人,那么也不会玩什么花样,听到李世民的垂询,马周表情如故,恭敬说道:“回禀陛下,据臣多日查探,代国公并无谋反的迹象。”
“嗯。”李世民理所当然的点头,也懒得故作惊讶,淡声说道:“那么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岂不是诬告。”
“正是。”马周肯定说道:“据臣了解,在进击吐谷浑时,高甑生贻误军机,受到代国公斥责,心怀不满……”
“可有凭证?”李世民问道。
“有。”马周干脆回答,从衣袖取出几份信件、文书之类,递给内侍,轻声说道:“这些,是高总管与唐长史的串通书信,还有高总管亲卫的供词……”
不要奇怪马周怎么得到这些证据的,身为奉旨办案的钦差,能够调动的力量本来不小,况且还有很多古道热肠的好心人士从中帮忙,要是连这点小事也解决不了,实在是有负马周未来贞观名臣的声名。
内侍呈上证据,李世民随意翻阅了下,不动声色道:“朕知道了,辛苦马卿查明真相,使朕没有冤枉好人。”
“分君分忧,这是为臣分内之事。”马周轻声说道,也十分识趣,立即告退而去。
事情就此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李靖无罪,一道圣旨由宫中传出,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消息传了出去,可是在某人刻意的安排下,朝廷十分平静,却没有引起丝毫波澜,甚至于连民间的一些百姓,也不知道李靖已经洗清了冤屈。
不仅圣旨低调,甚至连冤情昭雪的李靖本人,也表现得十分低调,即使知道,自己无罪,却依然没有解开闭门谢客的禁令,继续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明白李靖心思的人,自然十分理解,心中叹气惋惜,不明白的……也不要紧,真是反目成仇了,对双方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
风波就是这样悄无声息的平息了,李世民没有趁机杀戮功臣,以绝后患,李靖再次逃过杀身之祸,平安无事,这个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结果,或许会令一些人心中失望不已,但是大多数的人,却是非常高兴。
毕竟,在他们心中,李世民是圣明天子,李靖社稷功臣,两者应该并存才对,要是……那么不仅有损李世民明君的形象,其他功勋权贵,不免心寒,涌现兔死狐悲之感,对于朝廷来说,将会是个巨大的打击。
幸好,李世民克制,李靖忍让,事情得到完美的解决,一切风平浪静,君臣相知,日后必然成为千古佳话,众人感慨万端,习惯性的歌功颂德起来,不过,也有人心中暗叹,可惜了代国公李靖,从此以后,英雄怕是再无用武之地。
众人心思各异,或是惋惜,或是黯然,或是高兴,或是幸灾乐祸,不一而足,但是纷纷认为,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就此了结之时,一辆普通的马车,悄然无声的朝皇城方向而去,在僻静的安兴门前停下,数十个军卫立即警惕注视,车帘掀开,一人下来,很快就惊动了宫中的李世民……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