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的脸色也是很难堪,去年秦王魏王之争中,他就看出苗头,御史言官身不正,言不忠,有被言论绑架的嫌疑。只是没有证据,不得以放之任之,谁知这会儿韩大人当堂指正汪大人。
若是证据确凿,那他可要狠狠整治,杀一儆百了。
当即皇上面沉入水,声冷如冰道:“韩大人,你所奏汪大人之罪可有证据?”
韩大人道:“臣有证据。”
底下又是一片哗然,大家再看汪大人的眼神,都似在看死人一般,不需证据确凿,只要韩大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汪大人的政治生命就到此为止了,这还是轻的。
韩大人郑重道:“臣与汪大人家离的近,前夜,臣回府之时,亲眼所见姚尚书的大公子进了汪大人的府邸,第二天,汪大人就上奏弹劾杨晨,姚家康家与杨晨之间的嫌隙,人所周知,不能不令人怀疑。”
汪大人直觉一股寒意从脚后跟直通后背,虽然他很怀疑韩大人是否亲眼所见,然而的的确确是姚大公子亲自到他府上来的。
忠朝臣又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姚尚书,今儿个这出戏,看来是戏里有戏,唱到这个点上,到底谁才是这出戏的主角,大家已经隐隐有所感悟。
姚尚书本来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态,事先叮嘱手下看准时机也给井里丢几块石头,最好这一次能把杨晨打倒,打不倒也要让他名声受损。他乐见其成,没想到说着说着,事情扯到他头上来。
这里不能冤枉姚尚书,对于姚启泰去找御史汪大人之事,他真是毫不知情,所以此刻极为震惊。
韩大人咄咄逼人道:“汪大人,在下所言,你敢否认否?”
好吧,大家的目光再次转向汪大人。
你敢否认否?
看韩大人那大义凛然的气势,你敢否认否?
如果否认,韩大人是不是还有后招?
如果不否认,即便姚大公子真的只是很不巧的去串个门子,也没人会相信汪大人的清白了。
此刻,大家看汪大人的额头上,分明的刻下了姚家走狗几个大字。
汪大人被韩大人这一声吼,震的方寸大乱。然而,他很快想清楚,现在这种情况,是咬断了牙也不能承认,死不承认说不定还有活路,要是认了,那就死定了。
当下,汪大人道:“韩大人眼睛花了吧?”
韩大人一记冷笑:“姚大公子前晚有没有造访府上,只需着人去大人府上一问便知。”
一语击溃。
汪大人脸色惨白,汗流如注,他可以否认,但只要到他府上把下人抓起来一审,就什么都瞒不过了。
看汪大人面如死灰,死咬着牙关,大家哪里还有不明白的。
皇上胸中怒火灼灼燃烧,又是姚家,姚家人都是猪吗?为了芝麻绿豆点事,就对一个后辈不依不饶,明明自己理亏在先,不悔过,反而采取这样不堪的手段去打击报复,猪啊,真是猪。
皇上目光如炬紧盯着姚尚书:“姚大人,你有何解释?”
姚尚书刚要开口,韩大人又跳出来,指着姚尚书道:“康家与你姚家是亲戚,康家经商不使正经手段,最终奸计被杨晨识破,于是康家与你们姚家联起手来对付杨晨,是不是也?”
言官就是这点好啊,越是耿直,越是敢指着皇上大臣鼻子骂,就越受人尊重,只要你说的是事实。
麻蛋,一旁的威武侯心中暗骂,好端端的连老子也栽进去了,老子什么都不知道啊不知道,真真是天上掉祸事,砸个正着。
姚尚书恼羞成怒:“韩大人,休要信口雌黄,肆意猜度,本官什么都不知情。”
“一句不知情,就能解释了吗?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先有嚣张跋扈的姚三公子,后有胆大妄为,胆敢贿赂御史言官的姚大公子,姚尚书的家教可见一斑,连自己儿子都教育不好,如何统领朝臣,如何尽忠保国?”韩大人愤怒一拂袖,转身跪地长揖,高呼:“恳请皇上严惩这无视国法的奸佞小人。”
朱媛媛瞠目结舌,这可是朝堂啊,居然能吵的这般激烈,比那市井里的争骂还要凶狠,可惜是没有桌椅凳,不然拍桌掀凳,上演全武行都不是没可能。
秦王是怎么搞定这么生猛的韩大人的?看来这个精精瘦笑眯眯的家伙的确有两把刷子,难怪能成为皇储的有力竞争者。李澈他会是秦王的对手吗?
朱媛媛不禁想的有点远。
麻蛋,姐这在这里跪了大半天,倒成了背景,御史韩大人成了今日最夺目的主角,不过姚尚书能成为大反派,还是挺让人高兴的。
一旁的江大学士暗暗嘘了口气,要不是皇上在上,得顾忌着体面,他真想好好松一口气,摸一把汗。
好在有姚尚书和威武侯这两个大炮灰,不然今日出洋相的就是他了。这样一来,大家不会再注意到他了。
姚尚书也是脱了官帽,跪地叩:“皇上,臣委实不知这些原委,还请皇上让老臣回去查明,倘若犬子果然有错,臣愿意接受任何处罚,以正视听。”
姚尚书吃人的心都有了,但这个时候,态度绝对要端正,要诚恳。此事八成是启泰做的,这个逆子,居然事先都不曾跟他通个气,害他如此被动,被打的个措手不及,看不回去狠狠教训这个逆子。
皇上没好声气道:“御史汪大人,不能立正身,直言,已不再适合为御史言官,就地革职,交由督察院严审。”
汪大人一滩烂泥似的被人拖了出去。
皇上又对姚尚书道:“朕准你所奏,倘若韩大人所言属实……”
姚尚书赶紧保证:“臣绝不徇私护短。”
姚尚书心中气闷之极,一个杨晨已经让启轩声誉扫地被驱逐离京,现在另一个儿子又要折在杨晨手里了。杨晨,真乃姚家的克星也。
朱媛媛若是知道姚尚书此刻所想,定要大喊三声冤枉。麻蛋,姐招你惹你了?一直都是你们来招惹姐的好不好?
从始至终,在殿中的三位皇子,三位王爷,秦王,魏王,齐王,都没有吭一声,秦王和齐王是成竹在胸,无需他们多言,魏王则是吸取了去年的那场教训,不敢轻易下水,以免又淹个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