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吾看书 > 历史军事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58章:开荒热,太子要吃花?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这自然是行不通的。

神武宫内。

李承乾正在查看最新汇报上来的一批造册名录。

这是辽东,新罗两地,部分州县上报的土地造册名单。

辽东,这可是后世十多亿人口的粮仓。

但就现在而言,开发的地方,实在是太过稀少了。

在没有小冰河时期的情况下,温暖的气候,最为适宜耕种。

第一次小冰河期,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

第三次则是从唐末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建立。

如今大唐初立,还有两百多年的国祚,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也是在两百多年后了,这可是十代人。

所以辽东这个地方,自然不可能说放弃。

两百多年种植出来的粮食,那可是真正的天文数字。

那么,怎么才能让辽东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呢。

说到底,还是人力资源。

所以,李承乾想出来了个最佳调动积极性的办法,那就是开荒送田。

只要是开荒出来的田地,百姓可自留三层,且能得到官府认可,进行登记造册,并给地契文书。

这样一来,百姓们对于开荒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最高程度的提升。

其实严格来说,很多世家是偷摸进行开荒的,然后把这些良田隐没下来,不报官府,也就没有赋税。

当今大唐的世家,大部分也是这么做的。

这就导致人口隐匿跟土地隐匿。

不仅是世家,一些偏僻地方的百姓,也是偷偷开荒种田。

可这是违背朝廷律法的,一旦发现,不仅没收田产,还有巨额罚金跟徒刑,完全没有安全保障,也不能买卖交易。

现在,李承乾允许自留三成,这对于百姓来说,莫过于天上掉馅饼了。

有了地契文书,这些田产不仅能世代传承,买卖交易,还能受到官府保护。

只要努力干,多开荒,就能坐拥数百亩良田。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的诱惑,是无比巨大的。

就在这个政策实行之后,大量的中原百姓,都已经跃跃欲试,准备移民辽东。

在大量汉人移民辽东的情况下,那么大唐对于辽东地区的掌控,才能彻底的实行下来。

“疯了,这些百姓都疯了。”

“殿下,整个辽东,新罗之地的百姓,现在全都跑出来开荒,市面上的耕牛跟农具,价格正在疯涨。”

“据说耕牛已经涨到了三万文,曲辕犁也涨到了七千文,锄头、镰刀、耙这些,也是翻了好几倍的价钱。”

“还有,听说有些地方,为了都开荒,都已经出现累死人的现象了。”

“长孙传话来说,辽东城那边现在有大量中原百姓入关,都是奔着辽东来的,人数可能已经有超过数万人的规模。”

“从营州,不,从大唐来辽东的路上,已经是络绎不绝的百姓,都是奔着开荒来的。”

李德謇语气惊叹。

当初太子实行这个开荒送地契的政策后,其实很多官员,都是觉得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太子这样的做法太亏了。

李德謇也是这么想的。

明明可以征召百姓徭役开荒,为什么要送出三成田产呢,还给他们造册送地契文书,这岂非是亏了官府。

可谁想到,这个政策下达之后,所有百姓都疯狂了。

开荒的速度,简直超乎想象,让几乎所有人大跌眼睛。

一个壮年一天的开荒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大致范围在十分之一到一亩左右。

如果是土质疏松、砂石较少的熟地,或是靠近水源、历经多年耕种后抛荒的土地,开垦难度较低,一个壮年劳力,配合较为锋利的铁农具,正常劳作下,一天开垦半亩是比较正常的。

在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形成的松软土地,开垦时阻力小,或许还能更多。

相反,碰上土质黏重、遍布石块、树根的生荒地,耗费的体力和时间会成倍增加。

像山地、丘陵的荒地,清理石块、斩断盘根错节的树根就极为耗时。

开垦的速度,跟农具质量影响巨大,若手持精良锋利的铁犁、铁锄,能更高效破土、翻土。

要是只有简易粗钝的石斧、木耒等原始农具,效率会大打折扣。

正常徭役开荒,大家自然不可能说拼命干,即便有监工,也是想尽办法偷懒,普通壮年每天,也就十几分之一亩地,还可以更少。

可是现在,在没有监工的情况下,几乎全家上阵,奋力开荒。

这可是给自己做事,能跟被官府强制做事一样吗。

有些担心政策会变,真就拼命干,持续高强度劳作下累死,也不算稀奇了。

李承乾听闻汇报,面上却不见丝毫焦急,反倒是露出几分胸有成竹的笑意,负手踱步至窗边,望着殿外巡逻的禁卫,缓声道:“这才刚开始,百姓们憋闷太久了,有这样一个出人头地、挣下家业的机会,自然要拼上全力。”

现在的辽东大地,大概是最为清正廉明的时候了,没有了贵族的压迫,没有腐败的官府,所有的一切从头开始,政策上下通行。

这个时机,对于生活在辽东大地的人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候。

此刻不拼命攒家底,还能有什么时候呢。

李德謇挠挠头,还是有些不解:“殿下,可这物价涨得如此离谱,耕牛农具贵了好几倍,不少穷人压根买不起,开荒速度迟早要慢下来,再者,累死人可不是小事。”

“这事传开,中原的世家,肯定要以此作文章了。”

就目前来说,李承乾在中原的名声,尤其是除开长安之外的地方,可以说是很差劲了。

这个时代消息闭塞,传播受限,百姓们能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别人怎么说,就是什么。

先前因为发明设计曲辕犁的事情,让李承乾在整个大唐名声大噪,可是现在,世家为了打击太子的影响,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编制各种谎言,来暗中针对太子。

这些方式,基本上是以流言的形式。

比如曲辕犁根本不是太子打造的,而是某个工匠,他的技术被太子发现,太子不仅没有重用他,还把他关在地牢里严刑拷打,最后得到了制造曲辕犁的技术,占为己有。

还有太子最好男风,晚上没几个男人陪着,根本不能入睡。

总之是怎么离谱怎么来。

地方官府都是世家的狗腿子,对这样的事情,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文人杀人,笔就是最好的刀。

哪怕是传到长安也无所谓,一些乱七八糟的流言,谁能查出源头呢。

暂时来说,李承乾拿他们也没办法。

李承乾微微抬手,打断了他的话:“莫慌,孤早有安排。铁器工厂已经准备了大量农具,曲辕犁,这次一次放出去,平抑物价,耕牛这边,通知各地公廨,以平价租赁给百姓。”

“至于自己累死,这确实没得办法。”

干活累死其实就是猝死,这种自己找死的行为,谁还能拦住呢。

其实真累死的也没几个,只是因为这样的死亡方式很奇葩,这才会广为流传。

“殿下思虑周全!

李德謇微微思索后又道:“只是这再过几月便是秋季了,届时攻打百济,征召士卒恐怕会有些许麻烦。”

“因开荒之事,先前殿下批准大量士兵休沐回家帮忙,这作战之际,士卒们会不会全无心思,只想着开荒,影响士气?”

李承乾手下的士兵,也不可能都是职业病兵,大多数还算是屯田兵为主。

因为这次政策推行的问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个劳力,可就代表了数十亩良田。

按照正常来说,每天开荒半亩地,一月就能有十五亩。

上交七成留三成,也能有个四五亩地。

干两月就能有十亩地了。

这个时代,十亩地的产量,哪怕是交完赋税之后,也能勉强养活普通的五口之家了,再干点副业,就很好的活着,逢年过节,还能吃上一口肉啥的。

所以李承乾特批,麾下的士卒,可以回家帮着开垦荒地。

辽东三百万人口,新罗百万余口,壮年劳动力怎么着也在百万之上了。

这个时期,从十五岁到六十岁,基本上都算劳动力。

这也就意味着,每一天,大约能开荒出来至少四十万亩田地,到官府手里,也就是李承乾手里的七成,就是二十八万亩。

一个月呢,那就是八百四十万亩。

当然,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的,毕竟开荒不是说简单的挖土就行,还需要建设水利工程。

但这个数值,也不可能低于每月两百万亩。

理论数值跟实际数值相差悬殊,不是因为贪腐,而是本身很多劳动力还有自己的田地需要种植,不可能说全员去开荒,那已经有的良田不种粮食呢?

不过这个数目,也是非常之大了。

这可是在原本已经有的良田基础上的新增。

也因为开荒太过诱惑,让李德謇担心影响士气。

李承乾呵呵一笑,道:“无事,届时宣布下去,作战之际,开荒所得皆不算数,也好让大家把田地好好维护一番,这样将士们也能安心打仗。”

其实现在已经不用去担心士气的问题了。

很多人只看到李承乾以这样的方式,去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却没看到另一方面。

实则如今辽东,新罗百姓们的利益,已经是跟李承乾绑定在一块了。

这条政策是李承乾发布的,百姓们也不傻,如果太子不在了,还会有人承认这些开荒得来的地契文书吗。

这就是民心,民意。

大唐太子的意志,已经彻底的深入到辽东大地百姓心中。

“殿下英明。”李德謇躬身作揖。

李承乾想了想,再问道:“对了,让你去找的棉花,现在如何了。”

李德謇回道:“已经确定了,曾经高昌国那边,就多有种植,大唐国内也有不少。”

“我已经让人去购买,不需要多久就能送来,届时种满庭院。”

说到这里,李德謇有些期待:“听说开花之后,雪白一片,想来必然极其美丽。”

李承乾有些失笑道:“我要你去弄棉花来,可不是为了观赏的。”

中原地区南方,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棉花从印度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起初,棉花在这些区域多是作为观赏植物,之后才慢慢用于纺织。

北边这块,棉花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地区,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逐渐出现了棉织品。

大唐期间,棉花种植跟纺织技术,还没有得到统治着的重视,棉花种植技术跟纺织技术也没有得到推广。

一直到宋末元初时,北方才有些许地方有了一定规模的棉花种植跟纺织兴盛,但影响并不算大。

一直到元朝事情,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提倡植棉,还设置了相关机构推广种植、纺织技术,棉花种植在中原地区得以大面积铺开,为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棉花这块,忽必烈显然是很有功劳的。

虽说元朝乱七八糟,但忽必烈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功劳的。

也是因为这些关系,元朝才被承认为中原传统王朝的一份子,包括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认可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这里头,最为主要的是,蒙古帝国是几乎是灭亡在忽必烈的手里,是他带着汉人北伐蒙古。

对于中原来说,最难的就是在茫茫大漠上找到蒙古部落的踪迹。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攻打蒙古,大半精力都是花费在找人上。

然而忽必烈表示,哥几个在蒙古哪个犄角旮旯猫着,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直接把蒙古圣地哈拉和林屠了一遍,烧了自己老家,杨了自己老巢。

也是因此,忽必烈被称为蒙古帝国历史上最大的叛徒。

李德謇有些不懂。

难道棉花也能吃?

吃花这等事,他听说过,在剑南道那边较为流行,当地土著最喜欢吃花。

剑南道,也就是后世云南,只是这个时候还没有云南的称呼。

所以,太子想吃花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