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亲王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比如开府权。
可以独自领兵,参与军事行动,甚至是节制地方军队。
还可以担任官职,直接参与到地方管理上。
在自己的封地内,还享有一定的司法权。
但这并不包括他们能直接参与朝堂政务,这是被严禁的。
这是为了防止亲王的权力影响过大。
今日早朝。
原本是魏征,褚遂良准备对太子发起声讨,却因为竹纸的关系,从而变成了太子的个人嘉奖议事。
然而当李承乾坐着四轮车到太极殿时,他看到了一个肥胖的身影。
魏王李泰正得意洋洋的看着他。
李承乾顿时感觉到自己的好心情被破坏了。
朝堂之上,众臣交头接耳,目光在太子与魏王之间来回游移。
他们也意识到魏王到了朝堂上,是预示着什么情况,难道陛下是要让魏王参与朝政了吗。
这恐怕比魏王住进武德殿还要离谱。
“拜见大兄。”李泰笑嘻嘻的拱手作揖。
“呵。”
李承乾冷笑一声,就算是答复了。
对此魏王李泰并未过于在意,倒是有些文官暗暗皱眉,感觉太子实在是太不懂礼数了。
长孙无忌向太子使了个眼色,表示自己会坚定的站在太子这边。
冰肆铺的生意,让长孙无忌赚得盆满钵满,虽说入了冬,天气变得严寒,冰肆铺的生意已经不怎么景气,但来年春夏,必然又要火热。
此时,李世民尚未到来,朝堂上的气氛却愈发紧张起来。
众臣们看着太子与魏王之间的暗流涌动,心中各自揣测着皇帝的意图。
一些支持太子的大臣们面露担忧之色,而那些立场尚不明确的官员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局势,不敢轻易表态。
李泰见李承乾对自己如此冷淡,心中也有几分恼怒,但他很快便压下情绪,脸上依旧挂着那副得意洋洋的笑容。
你再厉害又能如何,我有父皇撑腰。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之际,皇帝的仪仗缓缓出现,众臣纷纷跪地行礼。
早朝开始,众臣先是就竹纸之事对太子李承乾一番赞扬。
然而,李泰却突然站出来,拱手说道:“父皇,太子造出竹纸,虽有功绩,但臣以为,此事不可过分夸赞。”
“太子乃国之储君,当以德行和治国之能为重,此等小功,不应过于宣扬。”
李世民默不作声,这次让魏王上朝,便就是为了打击太子一番,也好稍微消减些如日中天的气势。
李承乾面带冷笑,这等事情,让魏王出来当炮灰,二凤也是昏了头。
果然,就在魏王话音落下后,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谷那律,站出来,面带温怒驳斥道:“魏王此言差矣。”
“竹纸之出,绝非小功。”
“今大唐学子甚众,书籍之需巨焉。竹纸既出,降书籍之制本,且使寒门之士多有书可读,此功在千秋者也。”
“太子造竹纸,实乃为大唐社稷、为天下万民谋福祉,宜得赞誉。”
李泰眉头一皱,反驳道:“哼,即便如此,太子身为国之储君,当着眼于治国大政,岂能因这等小事而沾沾自喜?”
“本王也是为了太子着想,莫要让这小功蒙蔽了双眼,而忘却了更重要的职责。”
立即就有其他文官站出来反驳道:“魏王,此言非也。”
“太子此举,正显其心系天下、勇于创新之德。”
“治国大政固重,然此看似微而影响深远之事,亦不可忽。”
“且太子未因造竹纸而骄,魏王如此评判,恐有失偏颇。”
李泰面色微沉,正欲再言,又一位文官也站了出来。
“魏王,汝但见此事之小,而未察其背后之深远义也。”
“竹纸之出,非独利于学子,亦可推大唐文化之昌盛。”
“文化盛则国家兴。太子以躬行推此事,正彰其担当与责任感,此乃国之储君应有之品也。”
一时间,魏王的话就跟捅了马蜂窝一样,大量原本中立的文官,纷纷站出来驳斥魏王。
而他魏王党的成员,却低着头,不敢言说。
李承乾笑而不语,当声势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李泰看到太子神情,顿时恼羞成怒,对着一众文官呵斥道:“你们如此偏袒太子,莫不是忘了朝廷的规矩?”
“本王所言皆是为了大唐的稳定和未来着想。太子虽有此功,但也不可过度夸赞,以免他骄傲自满,误了国家大事。”
谷那律沉声道:“魏王,吾等非偏袒太子,乃就事论事尔。”
“竹纸之事实值赞扬,此于大唐之发展有重大义焉。”
“且太子素勤勉努力,为大唐社稷殚精竭虑,吾等观之在目,记之于心。魏王不应无端指责太子殿下。”
就这第一轮的交锋,太子都还没开口呢,就已经完败魏王了。
魏征,褚遂良等最喜欢发言的文臣缄默不语。
在大义上,他们是要站在太子这边的,可前几日的事情,让他们心中憋屈。
此刻再为太子说话,跟把吐出去的金汁又吞回来有什么区别。
再者魏王含沙射影,也是在为他们说话。
房玄龄暗暗摇头,魏王不智,在这件事上去抨击太子,完全就是自取其辱。
此时,朝堂上的气氛更加紧张,众臣都在关注着李世民的反应,等待皇帝做出决断。
李世民微微皱眉,扫视群臣,沉声道:“太子造出竹纸,功劳不可磨灭。”
“然也要多多注意自身品行,不得持功而骄,目空一切。”
轻飘飘的一句话,就相当于给魏征,褚遂良等人一个交代了。
也是暗中告诫,朕已经训斥过太子了,你们的事情就算过去了。
群臣作揖:“陛下圣明。”
李世民看向魏王道:“魏王,你应当知道分寸,往后不能无端地指责兄长。”
李泰心中憋屈,也只能拱手作揖:“是,父皇。”
李世民轻轻点头,而后对韦挺吩咐道:“韦寺卿,宣倭国使臣觐见。”
韦挺躬身作揖后朗声道:“陛下诏敕,宣倭国使臣觐见。”
“宣,倭国使臣觐见。”
这才是李世民的安排。
就像是李承乾知道,用更大的热点去掩盖小的热点,李世民对这套方法也是熟悉得很。
韦挺早些年,受太子李建成的看重。
昆明池政变后,韦挺与杜淹、王珪等人受到牵连,被流放到越嶲。
李世民即位后,认为其颇有才华,便将韦挺等人召回,至今已到鸿胪寺卿的位置。
现在的韦挺虽说跟魏王有些暧昧,但还没有完全站在魏王的阵营,不属于魏王党人脉。
鸿胪寺,主要负责对外国的礼仪接待,交接等事,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
try{ggauto();} catch(ex){}
随着韦挺的宣召,朝堂上众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殿门处。
片刻后,一群身着倭国服饰的使臣缓缓步入朝堂。
为首的使臣恭敬地向李世民行礼,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道:“外臣拜见大唐皇帝陛下,吾国仰慕大唐之昌盛,特来朝贺。”
倭国使臣及随从十余人站在朝堂上,众人的目光也不禁落在他们身上,细细打量着这些来自远方的倭人。
倭人身材普遍较为矮小,肤色略呈黄棕色。他们的面部轮廓较为扁平,眼睛细小而微微上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与敬畏。
鼻子小巧,嘴唇略厚。头发多为黑色,或束于头顶,或自然垂落,显得有些凌乱。
他们的衣着也别具特色。身着的服饰色彩较为鲜艳,以白色、蓝色、红色等为主色调。
男子通常穿着窄袖长袍,腰间系着宽带,下身着宽松的长裤,脚蹬木屐。
长袍的材质多为棉布或麻布,质地较为粗糙。领口和袖口处绣有简单的花纹,增添了几分装饰性。
女子则穿着色彩更为艳丽的长袍,长袍的长度及地,袖口宽大,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她们的头发通常盘成复杂的发髻,上面插着各种发饰,如簪子、花饰等。
这些倭人的穿着打扮与大唐的服饰风格迥异,在庄严的朝堂之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倭国使臣平身。使臣站直身子,脸上露出一丝自得之色,开始吹嘘起来。
“陛下,吾倭国虽地处海外,然近年来也是日益兴盛。”
“我国之工匠,技艺精湛,能打造出精美绝伦之器物。”
“我国之武士,勇猛无畏,可保疆土安宁。”
“我国之百姓,勤劳聪慧,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吾国之君主,对大唐敬仰已久,常教导臣民以大唐为楷模。”
“吾国亦积极学习大唐之文化、制度,努力提升自身。如今,吾国在诸多方面已有长足进步,实乃不可小觑。”
使臣微微扬起下巴,继续说道:“陛下,吾国之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务,云委我弟。”
“吾王之尊,堪比神明,吾国之威,四海皆惧。吾国之盛,天下皆知。”
说完,使臣环顾四周,似乎在期待着众人对倭国的赞叹。
噗呲!
李承乾没忍住,一下子笑出声来,顿时把朝廷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李承乾这一笑,让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倭国使臣脸上的自得之色僵住,眼神中露出一丝恼怒和不解。
李世民微微皱起眉头,看向李承乾,眼神中带着询问之意。
李承乾轻咳一声,拱手说道:“父皇,我失态了。只是这倭国使臣所言,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李泰趁机说道:“大兄,在朝堂之上如此失态,实在不妥。倭国使臣远道而来,我们当以礼相待,不可轻视。”
李承乾瞥了李泰一眼,说道:“四弟,我并非轻视倭国使臣。”
“只是他们吹嘘太过,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倭国之地,不过弹丸小国,岂能与我大唐相提并论?”
“他们的工匠技艺、武士勇猛、百姓聪慧,在我大唐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至于他们的君主以天为兄、以日为弟,更是荒谬之极。”
倭国使臣听了李承乾的话,脸色涨得通红,连忙说道:“太子殿下此言差矣。”
“吾国虽小,但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
“我国的工匠技艺精湛,制作的器物精美绝伦,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国的武士勇猛无畏,保疆土安宁,也是有目共睹。”
“我国的百姓勤劳聪慧,国家繁荣昌盛,更是不容置疑。”
“吾国之君主,以天为兄、以日为弟,这是我们的信仰和传统,并非荒谬之谈。”
李承乾冷笑一声,说道:“哼,你们的器物精美绝伦?”
“在我大唐看来,不过是些粗糙之物。你们的武士勇猛无畏?在我大唐的铁骑面前,又能抵挡几何?”
“你们的百姓勤劳聪慧?在我大唐的盛世之下,又算得了什么?”
“至于你们的君主以天为兄、以日为弟,更是可笑之极。”
“这天下只有我大唐皇帝才是天子,受命于天,统治万民。”
“你们倭国君主,不过是一方小国之主,竟敢妄称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对于倭国,李承乾有着天生的厌恶。
李承乾深知倭国在后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伤痛。
那一次次的侵略,那残忍的暴行,那无数同胞的血泪,都如同一把把利刃刻在他的灵魂深处。
即便如今身处大唐,历史的轨迹尚未走到那悲惨时刻,但他对倭国的警惕和厌恶却早已深入骨髓。
倭国总是野心勃勃,妄图以小博大,觊觎着不属于他们的土地和财富。
他们的虚伪、贪婪和残忍,让李承乾无法对他们有丝毫的好感。
这个弹丸小国一旦有了机会,就会像饿狼一般扑向大唐。
况且现在的倭国,还不是大唐的迷弟。
贞观四年初次建交后,李世民派遣新州刺史高表仁回访倭国。
倭国虽很重视,派遣了三十二艘披红的大船出海迎接,并在岸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但在递交国书时,倭国方面拒绝倭国国王走下御座向北而拜,只接受两国以平等的理解建立外交关系。
撮尔小国,也敢同大唐相提并论?
高表仁当即要求倭国遵循藩属国的礼节,向大唐称臣。
双方僵持不下,高表仁最终撕毁国书,拒绝和谈并独自回国。
历史上,一直到唐高宗时期,龙朔三年,白江口之战。
唐朝、新罗联军胜利,倭国、百济惨败后,这才认识到大唐的强大,逐渐成为大唐迷弟。
至于现在,没有挨打过的倭国,可是嚣张得很啊。
倭国使臣被李承乾说得哑口无言,满脸涨红却又不知如何反驳。
此时,朝堂上一片寂静,众臣心中各有思量。
武官对李承乾的强硬态度暗自点头,认为大唐的威严不容侵犯。
而文官大臣则担忧此举可能会引起外交上的麻烦。
对于倭国使臣的说辞,因为两国相距遥远,消息闭塞,加之倭国使臣这般自信,其实还是有不少人相信的。
“太子殿下仅凭臆想便如此贬低吾国,实在有失偏颇。吾国虽未有大唐之辽阔,却也有独特之处,并非如太子殿下所言那般不堪。”
倭国使臣眼神中很是不服气。
李承乾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带着挑衅,朗声道:“你既言倭国并非如本太子所言那般不堪,那好。明年我大唐即将挥师攻打高丽,不知你倭国可敢派兵协助?”
ps:日万第二天,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