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踏着晨曦的微光,坚定地迈向东方,心中酝酿着如何用他那如簧之舌,去撼动那位野心勃勃的赵匡胤之心。
沿途,山川秀美,春花烂漫,却丝毫未能吸引他分毫目光,他的心已被即将到来的智勇交锋所占据。
数日跋涉,房玄龄终于抵达了赵匡胤的军事重镇——陈郡。
远望而去,营寨巍峨,旌旗招展,气势磅礴,仿佛一座不可逾越的钢铁堡垒。
赵匡胤闻讯亲自出迎,笑容可掬,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戒备。
他知道,房玄龄作为刘御麾下的智囊,此行定有重大图谋。
两人一番寒暄之后,步入宽敞的大帐,分宾主落座。
房玄龄轻轻摩挲着手中紧握的刘御亲笔书信,仿佛那是他即将展开的战书。
他缓缓展开信笺,声音沉稳而有力:“汉室刘御,特致书赵将军。闻将军威名远播,智勇双全,实为当世之翘楚。
然袁术奸诈,非可共谋大事之人。
今杨坚妄借圣名,欲封将军为齐公,实乃权宜之计,意在使将军陷入不义之境,遭天下英雄耻笑。
我刘御,愿与将军携手共图大业,共享天下繁华,望将军深思熟虑。”
赵匡胤闻言,面色微变,沉默片刻后,突然放声大笑:“房大人言之凿凿,但袁术势大,我若背弃之,恐难自保。”
房玄龄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从容:“将军多虑了。袁术虽强,却失道寡助,内部矛盾重重,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此时,将军若起兵攻打徐州,既可展现非凡实力,又可借机扩张领地,更可摆脱袁术的束缚,何乐而不为?
再者,我主刘御已联合多方诸侯,共讨袁术,将军若加入,定能如虎添翼,共创辉煌。”
赵匡胤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深知房玄龄之言非虚,但心中仍有顾虑:“攻打徐州,非同小可,若败,则万劫不复。”
房玄龄早有准备,他从容不迫地从袖中取出一幅精致的地图,轻轻铺展于案上,指着徐州之地,娓娓道来:“徐州乃四战之地,但刘繇与其部将昏庸无能,民心不稳。
将军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之,必能一战而定乾坤。
再者,我主已暗中与徐州内部人士取得联系,届时里应外合,徐州必破无疑。
将军只需把握时机,便可成就一番霸业。”
赵匡胤凝视着地图,心中反复权衡利弊,良久之后,他猛地一拍案几,站起身来,声音坚定:“好!我赵匡胤便信刘御一回,攻打徐州,脱离袁术!”
房玄龄见状,心中大喜,连忙起身行礼:“将军英明,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随后,两人详细商讨了攻打徐州的战略部署,并约定了起兵的具体时间与信号。
临别之际,房玄龄再次叮咛:“将军切记,那齐公的圣旨,乃是杨坚的诡计,万万不可接受,以免落入其圈套之中。”
赵匡胤点头应允,目送房玄龄离去,心中已是一片火热。
他知道,这一战,将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迈向霸业的重要一步。
而在遥远的扬州,刘御得知房玄龄成功说服赵匡胤的消息后,亦是心潮澎湃。
这一连串的布局与智谋,正逐步将局势推向对他有利的方向。
他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与此同时,益州成都的刘焉也接到了来自朝廷的圣旨,册封他为蜀王,并命他进攻刘御所管辖的荆州。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刘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立即召集长子刘瀚、刘璋以及部将张任、严颜、黄权、贾龙、程郁、郑度、李异、杨怀、雷铜、张松等人商议对策。
“诸位,圣旨已下,册封我为蜀王,并命我进攻荆州。
但荆州刘御非等闲之辈,麾下能人异士众多,且与其他诸侯多有交好。
若我贸然进犯,恐难成功。”刘焉言罢,帐内一片沉寂,众人面面相觑,各怀心事。
刘瀚眉头紧锁,率先打破沉默:“父亲所言极是。荆州刘御实力雄厚,若我们贸然进攻,只怕会损失惨重。”
张任闻言沉思片刻后道:“主公所虑极是,但圣旨已下,若公然抗命,恐会引来朝廷震怒和四周诸侯的围攻。
不如我们先假意应命,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严颜点头附和:“张将军言之有理。兵法有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加强边防建设,训练士卒,同时派遣细作潜入荆州刺探情报,为将来一战做好准备。”
黄权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主公,蜀地乃我们之根本所在,若与荆州开战必会扰乱民生、动摇国本。
try{ggauto();} catch(ex){}
不如我们先加强与周边部落的联盟关系、拓宽贸易渠道以增强国力;同时派遣使节前往荆州探其虚实或可化干戈为玉帛。”
贾龙沉思片刻后目光如炬:“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确认这道圣旨的真伪及朝廷的真实意图。
杨坚虽假借圣旨行事但朝中势力错综复杂未必全受其摆布。我们可以尝试联络朝中忠良共同商讨对策。”
程郁闻言微微一笑:“贾大人所言极是。
我们可一边筹备战事一边派遣密使暗中联络各方诸侯尤其是那些对杨坚不满的势力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或许能找到更为稳妥的解决之道。”
李异、杨怀、雷铜等武将则纷纷表示愿领兵出征保卫蜀地安宁但亦赞同先谋而后动的策略。
刘焉听罢众人之言心中已有计较。他缓缓站起身环视四周沉声道:“诸位之言皆乃肺腑之语吾心甚慰。
蜀地乃吾等之根基所在不容有失。
吾意已决先按张将军与黄大人之策行事,加强边防积蓄力量的同时。
派遣细作与密使探明形势联络诸侯共商大计,以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至于圣旨真伪及朝廷动向,我将亲自处理,确保蜀地免受外患侵扰。
言罢,刘焉挥手示意众人散去,心中却暗自盘算着更为深远的布局。
现在唯有步步为营,方能在这乱世之中,保得蜀地一方平安,乃至图谋更大的霸业。
冀州之地,魏郡之域,邺城巍峨矗立,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
秦昊自从接到封自己为秦王兼司州牧的圣旨后,立刻率领麾下雄师离开虎牢关,浩荡回归冀州故土。
邺城之内,灯火阑珊,秦昊步入书房,召唤范增、白起、王翦、王猛、李善长、张仪等一众智勇双全之士,共商应不应该接下这道圣旨。
书房之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坚毅而充满智慧的脸庞,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既凝重又激昂的气息。
秦昊端坐案前,眉宇间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霸气,他轻轻摩挲着那道闪耀着金色光辉的圣旨,眼中闪烁着深邃而坚定的光芒。
“诸位先生,”秦昊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书房的每一个角落,“这封圣旨,既是朝廷对吾等功绩的认可,亦是一场权谋与策略的考验。
秦某自问,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为的是平定乱世,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而今,封我为秦王,兼司州牧,看似荣耀加身,实则暗流涌动。”
范增抚须沉吟,目光如炬:“主公言之有理。杨坚此举,意在分化我等诸侯,使其相互牵制,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然则,主公若不接旨,恐有违天命,引起朝野非议,更可能激发其他诸侯的敌意。”
白起闻言,剑眉紧锁,沉声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依我之见,主公可先接旨,稳住朝野人心,同时加紧练兵,整饬内政,以备不时之需。
待时机成熟,再图大计。”
王翦点头赞同,补充道:“不仅如此,主公可借此机会,广开才路,招揽天下英豪,壮大我方实力。
同时,加强与周边诸侯的联盟,共同抵御外患,确保冀州乃至司州的安全。”
王猛则另辟蹊径,分析道:“主公还需注意,杨坚此举或许还隐藏着试探之意。
我们应派遣精明强干的细作,潜入朝中及各地,探查真实意图,收集情报,为我所用。”
李善长微微一笑,温文尔雅地说:“此外,主公可借封王之机,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修缮水利,发展农耕,以安民心,固根本。
民心所向,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张仪则展现出其纵横家的本色,冷笑道:“至于朝中那些对主公心怀不满的奸佞之徒,我们不妨以礼相待,暗中分化瓦解。
同时,利用舆论造势,让天下人皆知主公仁德之名,使杨坚的阴谋不攻自破。”
秦昊听罢,心中豁然开朗,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视众人,声音铿锵有力:“诸位先生所言,皆是金玉良言。秦某决定,先接旨谢恩,稳固后方,同时加紧备战,广结盟友,暗查敌情,以待天时地利人和,再图霸业!”
书房内顿时响起一片赞同之声,众人皆感振奋,仿佛已看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这一战,不仅是对他个人智勇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冀州乃至天下命运的抉择。
他必须步步为营,精心布局,方能在这乱世洪流中,引领冀州走向辉煌,成就一番不朽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