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说完之后,使者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等着王越继续说。
王越被使者看的有些不自信了:“我好像已经说完了吧,贵使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圣上有言,对于投降的将领军卒,尽量优待。
只要你们以后谨守大明律法,便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使者问道:“我们的孛来知院,朝廷打算如何安置?”
王越答道:“圣上前几天来信说过,若孛来知院投降,便前往京师,任都指挥同知。荣华富贵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就不要继续独掌重兵了。”
使者点点头,双方又确定了许多细节,然后使者便回去复命了。
待使者走后,陶瑾问道:“这样就谈完了?他们会投降吗?给孛来的待遇是不是低了些?”
王越摇摇头:“下官以为,孛来现在恐怕已经说了不算了。只要咱们给出的条件符合大部分蒙军残部的利益,他们就能满足了。
至于孛来的利益,其实不是很重要。
如果孛来不识抬举,他的部下就主动把他剁了。”
陶瑾叹了口气:“败军之将,不足言勇,输的一方好惨啊。”
“咱们圣上就够宽容的了,没让蒙军降卒们去当前锋进攻女真或者西域,真是够仁善的了。”
既然孛来要投降,王越与陶瑾等的更安心了。
五日之后,孛来按照约定,率残部前来归降。
王越与陶瑾在营中登高而望,只见营外密密麻麻全是人马。
所谓人一过万,无边无际。
孛来还有一万多残兵,以及两万多匹战马,这乌泱乌泱的,倒叫明军不敢贸然出营受降。
不仅如此,明军反正紧张起来,直到做好充分的开战准备,才打开营门,放孛来及其部将共二十余人入营。
大冷的天,孛来光着膀子,不知从哪里弄来根荆条,背在身后。
进入明军营寨,远远望见王越、陶瑾走来,孛来便跪在地上,膝行而前。
王越与陶瑾对视一眼,没想到这孛来也真够拼的,能屈能伸,倒也是位大丈夫。
亲兵们确认孛来及其部将被绑得很紧后,王越与陶瑾才放心来到众人面前。
王越帮孛来解下荆条,放开束缚,然后笑道:“将军不必如此,以后咱们就同朝为臣了。”
孛来答道:“惭愧惭愧,以前是末将糊涂,竟然与天子相对抗,如今真是追悔莫及。”
王越安抚道:“以前也是各为其主,这没什么,圣上非常理解。只要将军以后对大明忠贞不二,便可以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不管孛来信不信这话,反正气氛已经到这里了,只能接着演下去了。
然后出动五千明军,收缴蒙军的兵器和战马。
整个受降仪式,一直持续到下午,才终于尘埃落定。
陶瑾站在高处,大手一挥:“将士们,去好好吃一顿。肉食饭菜管够,敞开了吃。”
好在大部分蒙古人听不懂汉话,也没学过长平之战的故事,不然这句话还怪吓人的。
对于军械,明军没什么兴趣,但蒙军投降带来的两万多匹战马,却有极大价值。
try{ggauto();} catch(ex){}
王越检视着这些战马,不禁揶揄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瘦马。”
孛来没听懂,还煞有介事地解释道:“先是下雨,后是入冬,战马没有足够的草料,可不就成瘦马了。
其实即使不打仗,每年冬天战马都会瘦下来,得等来年春暖花开、水草丰美了,让战马使劲吃上几个月,才能重新变的膘肥体壮。”
王越呵呵一笑:“将军说的是,那我就写奏本了。然后将军明天就启程进京吧,还能赶得上在北京过年。
将军贡献了两万多匹战马,到了京师,圣上肯定少不了赏赐。”
孛来闻言,心中大定。反正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还是早点进京吧。
……
转眼大半个月过去。
十二月十七日,怡王朱见深抵达南京,魏国公徐承宗率南京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在魏国公及文武百官的陪同下,朱见深哭临孝陵,为元狩英武王披麻戴孝。
南京这帮大臣的立场也很难讲。反正朱见深哭,大臣们也跟着哭。
朱见深还想见自己父亲最后一面,可惜已经盖棺,人都已经臭了,又如何能再见。
出于最起码的尊重,阎礼带着在孝陵明楼伺候的小太监们向朱见深跪地请罪。
朱见深又能说什么呢,阎礼是皇帝的亲信,总不能杀了他吧。
既然给了台阶,那就顺着下吧。
朱见深扶起阎礼:“这不怪你们,是父王没有小心保养身体,怪不得别人。父王的陵寝选在哪里了?”
“就在孝陵附近。”
“父王有留下什么话吗?”
阎礼脸皮也是够厚,不假思索地答道:“郡王薨逝前几日一直在说,圣上收复安南,将朝鲜、日本、缅甸等地纳入大明的直接统治。
如今又彻底灭亡了蒙古,其功业远远超过了郡王。
圣上继承大统,是大明之幸,万民之幸。
土木之败,郡王自觉丧师辱国,愧对天下,所以不愿意回北京,自愿葬于孝陵之侧,九泉之下,亲自去向太祖请罪。”
朱见深闻言,皱起了眉头。
以朱见深对自己父皇的了解,他根本就不可能说这个话。
但是没办法,当众拆穿阎礼,大家都下不来台。
如今景泰一脉是强势方,完成了小宗取代大宗。
洪熙、宣德、元狩这一脉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
原来的大宗快被打压没了,就连洪熙系的藩王们,死的死、残的残,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
宣德系的藩王已经没了。
元狩系的藩王只剩下怡王朱见深了。
朱见深深知,叔父已经对自己非常讲亲情了,婶娘们也还是很念旧情的。
自己若是不肯体面,那阎礼这样忠心耿耿的太监们,肯定不介意替他们的皇爷帮自己这怡王体面上路。
于是朱见深只得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高声回道:“父王的遗言十分中肯,父王确实有大罪于国家。
就按父王的遗愿来办,葬于孝陵之侧,时时忏悔,甚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