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李楷成了第一个封王的皇子,虽然盛夏也如愿以偿地被封为贤妃,可得知自己的独子战死沙场后,盛夏还是哭得死去活来,甚至说出来了诸如“为甚么死得是我儿子,而不是旁人的儿子”这样看起来有些恶毒的话。
对于盛夏的“恶毒”,喜欢善良的女人的李存,这次却一点都没有怪罪盛夏。
相反,多少有点感同身受的李存,还很理解盛夏。
如果我儿子真能活过来,我就恶毒了,又能怎么样?!
关键,李存儿女众多,老实说,真不差李楷这一个,可盛夏却只有李楷这么一个儿子。
只看李楷被盛夏培养得如此优秀、如此杰出,就不难想象,盛夏在李楷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心血。
而李楷之所以拼命的表现他自己,也未尝没有为盛夏争一口气,帮盛夏争宠的意思。
由此也不难看出,盛夏与李楷母子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
这么说吧,对于盛夏而言,李存这个老公,是一万多个女人的,而李楷这个儿子,却是盛夏自己的,而且,李存这个老公,因为所拥有的女人实在是太多了,盛夏真不敢指望,而李楷这个儿子,很可能就是盛夏后半生的全部希望。
毫不夸张的说,李楷英年早逝,几乎要了盛夏半条命。
甚至可以说,失去了李楷的盛夏,甚至是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这种情况下,盛夏还能有理智的只说“为甚么死得是我儿子,而不是旁人的儿子”,而不是跟李存这个“罪魁祸”拼命,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说句不好听的,盛夏就是弄一根白绫吊死她自己,控诉李存“杀”了她的儿子,李存都得受着。
说真的,李存甚至都已经做过这样的心理准备了。
好在——
盛夏只是哭个不停,说些泄的话,虽然她也很崩溃,但她还始终都保持着最后一丝理智。
见此,李存是既心疼,又欣慰,他都不禁去想:“有心机的女人有时候也有有心机的好处。”
李存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盛夏是真伤心欲绝,但盛夏心里又十分清楚,木已成舟,她不论怎么闹,都已经无济于事了,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尽量控制一下她自己,尽量不让她自己露出让李存厌恶的一面,尽量理智一些,尽量顾全大局一些,才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样的盛夏,看起来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独子死了,盛夏竟然还能动这样的心思?
可话又说回来,冷静一点想想,你不得不承认,这其实才是对盛夏最有利的,否则,失去了唯一儿子的盛夏,半后生不仅会孤独终老,还有可能年纪轻轻的就因为沉浸在痛苦当中不可自拔而香消玉殒,那就是祸不单行了。
即便李存看透了盛夏的心思,李存也没有点破,相反,李存还顺着盛夏的心思一直在她宫里陪着她、安慰着她。
为了安慰盛夏,一连一个月,李存都是在盛夏的宫里休息的。
老实说,起初李存真的就只是想安慰一下饱经丧子之痛的盛夏,给盛夏找点平衡。
李存甚至准备禁欲几天,算是祭奠一下李楷这个自己英年早逝的儿子。
可李存真是太高估自己了。
没有女人,李存是真睡不着觉啊。
而且,半夜的时候,跟李存同床共枕的盛夏,还在那偷偷的抹着眼泪。
正因为睡不着觉而心烦的李存,听见盛夏的抽泣声了之后,立时就更心烦了。
于是,李存也不装了,直接就扒了盛夏的衣服,同时对盛夏说:“别哭了,朕再赐你一个儿子便是!”
这便是李存安慰女人的方式。
一个月后,盛夏顺利怀上孕。
不仅盛夏,盛秋和盛兰也顺利怀上孕。
甚至就连盛夏宫里的两个宫女都侥幸怀上了孕。
可惜的是,盛夏的第二胎,生下的却是一个女儿。
盛夏做完月子了之后,经常抱着她的女儿去李存身边晃悠,提醒李存,你说赐我的是儿子,这个是女儿,不算数的。
李存拿盛夏没办法,只能一次又一次去盛夏的宫里,直到盛夏生下儿子为止。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三天后,张俊派他的嫡系部将也就是他的“儿子”田师中护送李楷的尸体走水路来到了南京金陵城。
同时,田师中还带来了岳飞和张俊联名给李存写的请罪奏章。
在这道请罪奏章当中,详详细细的写着,是李楷主动请缨率领敢死队夺城,直接指挥那一战的牛皋,才批准李楷带着敢死队上的,又因为当时军中除了岳飞以外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李楷是皇子,而没有人阻止李楷,也没有人派人保护李楷,才导致李楷为国捐躯的。
李存看得出来,张俊也算是尽量帮岳飞和牛皋开罪了,但他话里话外还是难免先将他自己摘了出来,将责任推到了知情不说的岳飞和直接同意李楷以身犯险的牛皋身上。
李存随便看了一眼这道明明是张俊写的却冠以岳飞和张俊两个人的名字的奏章,就将这道奏章扔到一旁,然后问起田师中杏林堡一战的细节。
好不容易才得了一个面圣机会的田师中,赶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那一战的经过详详细细的跟李存说了一遍。
实际上,李存早就知道杏林堡那一战的经过了。
不仅如此,李存甚至已经知道了兴城大捷和葫芦岛大捷的经过了。
问田师中,只是李存想引出自己想说的话头罢了。
等田师中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岳飞是如何打得杏林堡那一仗了之后,李存评价说:“布局深远,出手果断,战术布置得合情合理且有效,岳鹏举不负朕重望也。”
李存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知道,岳飞,包括岳飞手下的牛皋,肯定是逃过了这一劫,至少暂时逃过了这一劫。
吕将建议:“金人屡犯我边疆,是可忍孰不可忍,为我大乾长治久安,官家不得不伐之,晋王无愧官家皇子,英勇杀敌,不幸为国捐躯,忠孝双全,宜通报天下,令宣传部办理,另宜令礼部为晋王大办葬礼,昭示天下。”
吕将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将坏事变成好事,让世人知道,李存不光是送民众之子上战场,也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并且战死了。同时,再一次宣扬,伐金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让世人由衷的支持李存伐金,不对李存再次开启战端感到不满。
话说,其实民众就算对李存再次开启战端有所怨言,也不会影响到李存的统治。
你道为何?
如今,大乾王朝的生产力比本就富裕的赵宋王朝增加了十倍都不止。
关键,大乾王朝基本上已经杜绝了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让耕者无其田的形势,换而言之,大乾王朝基本上已经消灭了地主阶级,而是将土地真正交到了农民的手上。
除此之外,大乾王朝又大力展农业。
这就使得,在大乾王朝,几乎人人都可以吃饱,人人都可以穿暖,而且,只要不懒,就会有剩余。
大乾王朝的人口暴涨,就是最好的证明。
另外,大乾王朝大力鼓励通商,并且交通便利,以至于,民众手里有了闲钱以后,完全可以买到他们以前闻所未闻的生活用品、时蔬果品、生勐海鲜,甚至是能买到来自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奢侈物品。
丰衣足食,物阜民康,安居乐业。
跟赵宋王朝时期相比,不说大乾王朝的民众生活在天堂里,也差不多。
这种情况下,天下民众当然乐意让李存统治。
更何况,李存已经让天下民众休养生息了多年,够体谅民众的了。
所以,尽管大乾王朝的民众不愿意大乾王朝再次出现战争了,但他们也绝不会怨恨李存动战争的,尤其是在宣传好的情况下。
说起来,可能是受后世的影响,李存一直都很注重宣传,尤其是在建立了大乾王朝以后。
为了更好的宣传,李存甚至特意建立了一个宣传部,使其与传统六部,以及新兴的农业部、商业部、交通部、海关部、铁道部,并称十二部。
——宣传部、农业部、商业部、交通部、海关部、铁道部也称为新六部。
别的部先不说,宣传部可是着实是在李存打江山和治理江山的过程当中,全都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如今,乾金开战,李存当然希望宣传部继续做出正确的引导。
吕将给李存当了十五、六年的宰相,当然能猜到李存心中是怎么想的,所以,他只是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李存想听的建议罢了。
而李存则顺势准奏。
接下来,兴城大捷、葫芦岛大捷的捷报,相继传来。
为了鼓舞前线的士气,李存封岳飞少保,其他立功的将士各有封赏,包括将李楷送上战场的牛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消岳飞等前线战士的疑虑,让岳飞等前线战士可以全心的打仗,让岳飞全心全力的帮李存锻炼李标和李存的一众儿子,李存还给岳飞赐了大乾王朝唯一的一道丹书铁券。
所谓的丹书铁券,就是指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
得知李存赐丹书铁券这种能大大彰显臣子地位的东西给岳飞,不少大臣赶紧来劝李存收回成命,并暗示李存,李存可是已经任命岳飞为伐金兵马大元帅,将大乾王朝差不多一半的兵马交到了岳飞的手上,如今又赐给岳飞丹书铁券,实在是太不安全了。
可以说,这些劝李存收回成命的大臣,就差直说,让李存防着岳飞拥兵自重,甚至是防着岳飞提大军造反了。
对此,李存微微一笑,很自信的说了一句:“岳鹏举为将绰绰有余,为君,他必无此心,也必无此力也。”
岳飞是河南农家子弟,妥妥的八代贫农,小时候没什么能力上学,在他老爸岳和的教导下,估计只能达到扫盲班的水平。
长大以后,岳飞十三岁结婚,十四岁生下岳云,早早的就充满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危机。
家里没钱、读书不多,除了当兵和种田,岳飞没有别的出路。
还好,岳飞的运气够好,刚准备当兵,就遇到了李存这个伯乐。
在李存的大力提拔下,岳飞在仕途上可谓是一路高歌勐进,才三十三岁就已经统制了大乾王朝近半的兵马。
仅凭李存这不留余力的知遇之恩,岳飞其实就该精忠报国,就该不留余力的效忠李存、效忠大乾王朝。
当然,到了李存如今这个地位,他肯定不会相信任何人嘴上所表的忠心,也包括根本就不可能造反的岳飞。
李存之所以对岳飞绝不会造反如此有信心,主要还是李存对自己一手建立的监军制度极有信心。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有已经渗透到乾军骨髓里的监军系统存在,乾军就永远都不会脱离李存的掌控,不论统制乾军的人是谁。
还有就是,岳飞这个人,刚正不阿,治下森严,奖罚分明,不讲人情。
这么说吧,岳飞的儿子岳云,在其十二岁时,只是因为训练时,从战马上掉下去,就差点被岳飞给杀了,尤其可见,岳飞对下有多严苛。
这样的岳飞,不,准确的说是,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好将领,但绝对不会有人愿意跟这样的人造反。
要知道,当皇帝的人,绝不能死板,不知变通,一定要懂得笼络人心,还有务实,不能理想化。
除此之外,当皇帝的人,还需要让别人摸不透自己的性格,看不透自己的城府,观不透自己的思维。
老实说,这些素质,岳飞全都不具备。
这样的岳飞,就是当一个军阀都费劲,怎么可能去造反?
而让岳飞当将领?
那李存可就太放心了。
虽然历史上的赵宋王朝在与辽金交战的大战场上一败再败,但岳飞主导的局部战场,基本上就没有输过。
要不然的话,没有根基的农家子弟岳飞,凭什么在历史上登上高位?
所以,即便抛去“民族英雄”的光环,岳飞的能力也是母庸置疑的。
更难得的是,岳飞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他是一员大将上,还体现在他还是一个真正懂得布局的战略家上。
历史上,岳飞谋划的北伐,可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他在《乞出师札子》中列出详细的行动步骤。
如果用心观看,就会知道,那是一整套很可行的作战计划。
(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找,这里考虑到,有人有可能会说作者水字,就不多占笔墨了。)
更难得的是,岳飞不仅规划好行动的每一步,并且还考虑到各种突情况,以及应对方案,除此之外又有统一战线、联络敌后义军等等。
从那份作战计划上就不难看出,岳飞战略家的眼光显露无疑。
到了历史上的一一四零年,岳飞计划表中的各项准备都已完毕,岳家军也经过多年的整顿,实力非常雄厚。
对于北伐,岳飞志在必得。
同时,南宋小朝廷的诸路将士大多是北方人,对金国有血海深仇,时刻想着打回老家去,恢复曾经的赵宋王朝的山河。
可岳飞什么都准备好了、想好了,唯独没想到,明明有光复河山的机会,跟金人有血海深仇的赵构却一心想和,不想再打仗了,只想偏安一隅,苟活安乐一生。
刘锜已经在顺昌大败金军。
陕西战场也与金军在关中对峙,双方互不相让。
金兀术不得不退回开封。
那时的南宋小朝廷已经取得主动权,只要集中兵力北上决战,不是没有收复中原的机会。
就在岳飞准备正式开启北伐的计划的情况下,赵构的诏书到了。
赵构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到岳飞军营,宣读诏书:“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大好的局面,岳飞实在舍不得放弃。
好在来传诏的人是李若虚,他也是主战派,也不愿意南宋小朝廷错过那个收复失地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岳飞提兵北上,李若虚回朝承担矫诏的罪名。
在很短的时间内,岳飞顺利攻克蔡州、颖昌、陈州之后,又收复洛阳。
同时,经过多年和北方义军统一战线,梁兴、赵云等义军领袖也组织民兵,在黄河以北进行敌后骚扰。
他们共同形成六面包围开封的形态。
而韩世忠已经打到连云港,张俊进军亳州……南宋小朝廷的大将全部向北推进。
另一方面,金国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斗到血腥清洗的地步,两派人通过主导政策,进行内部的权力争夺,动不动就政变、杀人,乱的一塌湖涂,战斗力严重下滑。
当时的形势是,只要岳飞击败开封的金兀术,金国再无可战兵团,也就是中兴大业可成。
可赵构的诏书又来了,命令韩世忠、张俊、刘锜撤军,于是岳飞成为一支孤军。
颖昌大战,刚刚二十岁的岳云,率领背嵬军,大败金军。
金军大将韩常派人请降。
岳飞打到了诛仙镇,只要再坚持一下下,就那么一下下,岳飞就可以跟金兀术决战。
若是战胜金兀术,直捣黄龙可能是吹牛逼,但岳飞收复赵宋王朝的故地却是有可行性的。
可岳飞等来的却不是援兵,而是十二道金牌。
李存不是赵构,他不会在岳飞在前线拼命的时候,拖岳飞的后腿,更不会干自废武功让人骂上千年的蠢事。
所以,李存驳回了所有对岳飞的非议,以一道丹书铁卷卸掉了岳飞身上的所有枷锁和包袱,让岳飞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的为李存干翻金国……
……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