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吾看书 > 女生耽美 > 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 弘治中兴之,李东阳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李东阳,弘治中兴。

书接上回。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先生。

我说,那天,我看了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勒热夫战役》,发现俄军带队连长不去冲锋陷阵,只是躲在掩体里,分配任务。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将领要身先士卒。我的问题来了,倘若我是个连长,该冲在第一个还是躲在最后面?

他说,若是抗洪抢险,牺牲概率小,你可以冲在第一位;若是需要你来指挥,你得处于安全的境地。你倒下了,你的兵也就垮了。你仔细品一个成语,擒贼先擒王。

我说,勒热夫战役太惨烈了,14个月,俄军损失170万人,真正的绞肉战。那些新兵蛋子一上战场,两腿直接筛了糠。

他说,筛糠、尿裤子乃至逃跑都正常。是人就怕死,那就需要有人给壮胆。最初怎么壮?冲锋队伍第一方阵是政工干部,第二方阵是新兵蛋子,第三方阵是老兵油子。结果,政工干部损失惨重,就调整了一下顺序,让老兵油子打头阵,把政工干部放在最后。理论上,现场动员的干部级别越高,战士斗志越昂扬。

我问,古代有没有皇帝亲自上阵动员的?

他说,有,多是开国皇帝系列,本身是一路打打杀杀上来的,觉得若是有仗打自己不去现场指挥不过瘾。继位的皇帝很少带兵出征,因为出征就有牺牲的概率,国不可一日无君。

我问,有没有皇帝,带兵出征翻车了?

他说,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高句丽,前脚刚走,后院就失火了,杨广急忙折返灭火,从此隋朝踉踉跄跄。宋太祖赵光义,带兵北伐,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损兵折将,让宋朝元气大伤,他自己身负箭伤,乘坐驴车仓皇逃走,被网友调侃为“高梁河车神”。最惨的是明英宗朱祁镇,朱棣的曾孙,带兵出征一个蒙古小分队,结果阴沟里翻船,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他被网友戏称为“土木堡战神”。

我说,杨广和赵光义都是第二任皇帝,好歹为王朝建立上过马扛过枪。朱祁镇是第六任了,他不好好享受岁月静好,干嘛非要带兵打仗?

他说,你知道战争为什么每隔几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吗?因为和平久了,人们容易浪漫化战争,总幻想自己也能奋勇杀敌,战功赫赫。当时的明朝可以轻松吊打蒙古各派,蒙古各派也都臣服于大明王朝,接受封王。所以,听说有蒙古小分队南下骚扰时,皇帝是很兴奋的,仿佛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打猎。满朝文武把头磕的山响,也没劝住他。朱祁镇受谁影响最大?太监王振。王振是看着他长大的,亦师亦父。王振一直都是坚定的鹰派,朱祁镇在其耳濡目染下,即位之初,就有兴兵强武的志向。

我问,为什么会翻车?

他说,战争是个系统工程,备战期动辄以十年计,而朱祁镇这次出征呢?从决定到出发仅隔了两天,可能是想打一场说走就走的浪漫之战。没有情报支撑,没有后勤保障,翻车几乎是必然的。另外,武将在皇帝面前哪有什么权威?肯定要听皇帝指挥。恰好赶上皇帝任性,把战争当儿戏,所以广大网友送朱祁镇的4个字是:人菜瘾大。王振被乱军所杀。

我问,蒙古人为什么不杀朱祁镇?

他说,这可是大明王朝的一家之主,价值连城。不杀,能换金银财宝,也能换割地封侯;杀了?明朝肯定开启复仇计划。那句话又会被搬出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他们虽然野蛮,但是不傻,会算账!

我问,皇帝被人俘虏了,家里不乱了套?

他说,关键是蒙古人抓了皇帝还不罢手,准备趁热打铁攻下北京城。消息一出,文武百官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抓紧南迁,去南京。另一派认为应该死守。大家争论不休时,国防部长于谦站出来了,主张死守北京,绝对不能退守南京,一退守,我们就成了南宋。

我问,依当时的军事实力能守住吗?

他说,明朝虽然摔了一跤,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举全国之力保个北京城没啥难度,于谦紧急调遣各地部队北上,誓死保卫北京城。但是这里面有个bug,若是蒙古人挟持朱祁镇要求开边关,开是不开?相当于蒙古人手里拿到了一把北大门的钥匙。于谦等人跟太后一商量,决定换锁,于是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推上了皇位。

我问,为什么不让朱祁镇的儿子上位呢?

他说,朱祁镇出征前已经委托朱祁钰暂时主持工作,把他扶正不需要交接,工作有序推进即可。换锁后,原来的钥匙也就没用了,蒙古人再拿朱祁镇当谈判砝码就没太大意义了,这也是为大明江山考虑。此时于谦也放话了,社稷为重,君为轻。

我说,要是保不住北京城,肯定一泻千里了。

他说,是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于谦是以一己之力帮明朝续命两百年。

我说,你说过,他跟岳飞、文天祥一样,是个悲剧的爱国人物。

他说,他跟岳飞最像。岳飞一生想要迎回徽、钦二宗,把这件事视为终极理想,并为之奋斗,完全不顾及在位皇帝的想法。只是赵构太懂政治,坚决没让徽、钦二宗活着回来,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于谦不断提议把朱祁镇接回来,朱祁钰很尊重于谦,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还是把朱祁镇接回来了。但当时以君为轻又拥立新君主的事,朱祁镇始终耿耿于怀,等他复辟后,于谦被找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给咔嚓了。

我问,朱祁钰也被咔嚓了吗?

他说,没有。朱祁镇回来以后不是马上复辟的,而是被关进了小黑屋,一关就是七八年,只是这家伙运气好,熬到了朱祁钰病危,他的信徒们接着把他营救出来复辟了。复辟后第一件事,他先去网上发帖骂朱祁钰:我,天命所归的真皇帝;我,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兵出征保家卫国。可你呢?我让你临时主持工作,你直接上位了,你上位就上位吧,我回来了你不该抓紧让位吗?你竟然把老子囚禁了,把我儿子的太子也给废了。小时候弄块糖我自己不舍得吃先给你,结果你这么阴我,你简直不是人……

我说,没杀,也算仁慈。

他说,不用杀,本身就奄奄一息了。朱祁镇骂了一顿不解恨,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死后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因此成为迁都北京后,仅有的一个没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我说,于谦这事办错了。

他说,于谦只是臣子,他的提议也的确是以社稷为重,最终拍板的还是太后和朱祁钰。朱祁钰是好人没当成,坏人没做绝。不过,天子的确是讲命的。朱祁钰废侄子立儿子为太子,没几年儿子死了,自己又没别的儿子,只能再把侄子改回太子。

我问,朱祁镇知道于谦是冤枉的不?

他说,冤枉不冤枉于谦不重要,总要出出自己心里这些年的气。太后和弟弟不能杀,杀个挑头的臣子还是可以的。当初自己被蒙古人抓起来当人质,于谦根本不鸟他们,意思是我们已经换锁了,你想撕票就撕吧。另外,推动朱祁钰称帝的也是于谦。

你说,朱祁镇能不恨他吗?

我问,皇帝出征翻车了,得有人负责吧?

他说,朱祁钰判定王振负事故全部责任。王振不是死在战场上了吗?让家人抵罪,株连九族。还要登报批判王振,把他定义为明朝第一专政宦官、明朝第一蒙古卧底。不过,朱祁镇复辟后给王振立了碑招了魂,相当于平反了。朱祁镇对王振是有真感情的,类似父子关系,恨不起来。

我问,于谦有没有被平反?

他说,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上台后,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屈,这一页也算尘埃落定。

我说,朱见深这个名字还是很有味道的。

他说,看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曾祖父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哥哥朱重四、朱重六,都用数字当名字。古代老百姓没文化,他们的名字真的只是个代号。而一旦逆袭呢?起名开始找蹊跷字了,显的有文化底蕴。朱元璋儿子叫朱棡、朱樉、朱橚,孙子叫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再看邀请他造反的发小,汤和,曾祖父汤五一、祖父汤六一、父亲汤七一,儿子们则叫汤軏、汤鼐、汤燮。人的名字也会带有时代元素,你家儿子叫世博,这个名字相对他的年龄而言,略正统了一些,他同学应该以子涵、浩宇系列居多。

我说,我娘看电视,有个主持人叫高博,我娘觉得博字很高大上,恰好孙子是世字辈,就提议叫这个了。

他问,当时你想给起什么名?

我说,一二,略懂一二的意思。但是这个名字有风险。若是他走了艺术之路,这个名字就很前卫,很大胆;若是成了一名普通职员,那就成了笑柄。后来我想了想,名字还是不能乱起,可以保守一些,不能前卫,就是这个名字哪怕出现在电视上也不觉得另类,例如xx省长董世博,不突兀。另外为什么要保留“世”字呢?我娘的观点是孩子一定要有家族传承,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尊重,你看大人物兄弟姐妹名字里都有相同的辈分标识。

他说,想的够长远。

我问,朱祁镇有没有比较突出的政治贡献?

他说,最突出的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皇妃不需要陪葬了。

我说,学写历史后,我实地拜访了一圈历史名人,还特意跑到杭州于谦祠去拜祭了于谦。门前有个留言板,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甚是感动,我专门拍了照:十年前有幸从《明朝那些事儿》中拜读了您的事迹,震撼于心,久久不能忘怀,您深刻诠释了何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您的事迹必将千古流传,激励代代国人之心。ps:我给自己孩子也取了一个谦字。

他说,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都喜欢用帝王视角去看待历史,但是历史几乎不会记录普通人,史书中偶有出现也不过是一句“杀敌三千”,这“三千”就是痕迹。不过现在很多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再着重讲述宏大事件,而是换成普通百姓居家过日子的视角,写出各朝各代的变革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实际的生活改变,如《白鹿原》就是以一个村庄为取景窗。

我问,王振作为一个宦官,为什么能专政?

他说,肯定是皇帝允许的。靖难之役后,明朝正式进入朱棣时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设下祖训,不允许重设丞相,其结果就是朝中政务不论轻重缓急都压到了皇帝身上,把朱棣累的喘不过气,那咋办?成立内阁,就是一个秘书机构,本意是为自己服务的。但内阁这个东西,本身就很强大,天天在皇帝身边容易变成权力寻租之所,后来又集中了六部三法司还有御史台的权力。倘若这些文人再一抱团?那就成了一个不受皇帝控制的庞然大物,甚至会反过来钳制皇权。那皇帝怎么对抗他们呢?必须弄点力量在身边,谁是最值得皇帝信任的人?肯定是宦官,宦官怎么对付这些文官?东厂西厂呀!一定程度上讲,宦官是皇帝的代言人。

我问,文人不都是有家国情怀的吗?咋可能跟皇帝对立呢?

他说,你说的是唐宋时期,唐宋士人待遇十分优厚,皇权对士大夫阶层礼遇有加,所以不存在对立情况。明朝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对这些当官的文人没好感,给出的俸禄很低,搞锦衣卫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还发明了一些折辱大臣尊严的东西,例如廷杖,把大臣的裤子扒下来打屁股。你说,他们能没有对立情绪吗?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权力的对立,内阁渐渐演变成权力机构,与皇权形成了竞争关系。

我问,朱元璋是如何看待宦官的?

他说,定义成了家奴,还明文规定,凡是宦官都不得识字念书,不得干预政事。太监翻身是从朱棣开始的,因为朱棣的谋反得益于太监的辅佐,故之后亲信太监,允许太监设立东厂。下西洋的郑和,也是太监。

我说,一说东厂西厂我就想起电影《龙门客栈》。

他说,监管权力的权力才是终极权力。倘若你是东厂的人,你要去抓一个贪官,在万两白银与被杀之间,他会如何选择?肯定一边帮你数银子一边给你磕头,感谢不杀之恩。所以谁分管东厂西厂,谁才是真正的巨贪。明朝这些专政的大太监,都是富可敌国的。

我问,有比王振富的吗?

他说,明朝第一贪叫刘瑾,是东西厂的负责人,家产折算成白银差不多是6500万两,可以理解为同期全球首富,和珅跟他没法比。这家伙最终是被凌迟至死。

我问,贪污罪吗?

他说,这个级别的,贪点拿点都不叫事,甚至懒政怠政也不叫事,最叫事的是你想谋反。刘瑾太膨胀了,狐假虎威把自己当成了虎,甚至敢私刻玉玺,皇帝若是再不出手,这家伙真的要谋反了。

我问,他是靠哪个皇帝起来的?

他说,朱见深的孙子,朱厚照。在说朱厚照之前不得不说说他爹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是明朝中期少有的明君,他在位时出现了一段短暂的辉煌,史称弘治中兴。但是有个问题,他不近女色,人家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他不,只娶一个,这也导致他子嗣少,俩儿子,死了一个,只剩朱厚照。你想,皇帝家的独苗,朱厚照该多受宠?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变着花样哄朱厚照开心,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你想,朱厚照能不沉湎吗?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问题是,即便知道他是个草包,也不能不把江山传给他。15岁,朱厚照继位,那更自由了,谁也管不了他了,变着花样玩,刘瑾动不动引诱他出去“微服私访”,逛妓院、听淫曲,这些民间生活对皇帝太有吸引力了。那句话怎么说的?若她涉世未深,带她看人间繁华;若她心已沧桑,带她坐旋转木马。

我说,这个玩法容易阳痿。

他说,朱厚照没有生育,皇位后来传给了他堂弟。

我问,刘瑾一手遮天,文武百官不抗议吗?

他说,集体请辞,逼迫皇帝二选一,你是要刘瑾呢,还是要我们?朱佑樘跟大臣私交甚好,临死前给儿子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这三人把对先帝的感恩全反馈到了朱厚照身上,什么都要过问,连衣食住行都要管一管。15岁正在叛逆期,他们的奏折越多,朱厚照越想跟刘瑾出去玩,想用这种方式对抗内阁大臣们对自己的绑架。看到集体辞职报告,朱厚照被当头棒喝,急忙反思,可不能继续折腾下去了,否则大明江山真砸在我手里了,不行,我要把刘瑾杀了。结果呢?刘瑾亲自会了会朱厚照,一句话就把朱厚照给说反转了。

我问,什么话?

他说,皇帝,你已经长大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朱厚照一琢磨,妈的,你们几个老家伙想威胁我?六部大臣?不都是我的打工仔吗?我是皇帝还是你们是皇帝?你们有什么权力对我指手画脚?今天你们让我杀刘瑾我就杀,明天你们让我杀我妈,我杀不杀?你们不想干有的是想干的!

我说,刘瑾真是高手,能给皇帝洗脑。

他说,这群人的辞呈,朱厚照全给批了,除了李东阳。因为李东阳是自己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还是需要他帮自己主持工作的。李东阳坚持辞职,朱厚照坚持留任,后来留了。那,你想李东阳怎么面对曾经的同事们?大家说好一起辞职的,结果我们都辞了,你继续干?你要脸不?于是,众人给他起了个绰号:伴食宰相,草包的意思。

我问,李东阳有才华吗?

他说,少年成名,4岁就被皇帝朱祁钰召见了,接着安排他读全国最好的学校。你要是看看李东阳小时候对的诗,你都会怀疑这是伤仲永的原型。朱祁钰见他个小跨不过门槛,调侃了一句,神童腿短,李东阳接着回了一句,天子门高。皇帝再出对,螃蟹浑身甲胄,李东阳接了一句,蜘蛛满腹经纶。高考考的也不错,全国第四。不过他当官一直当的中规中矩,不温不火,之所以能登上高级政治舞台,与他是太子老师这个特殊身份有直接的关系。

我说,依我对4岁孩子的了解,我觉得这都是后人给编的。

他说,莫较真。

我问,刘瑾主持工作,李东阳是硬刚还是跪舔?

他说,比较顺从吧,毕竟人在屋檐下。

我说,我总觉得古代文人是很有骨气的。

他说,历史打断文人脊梁的两闷棍,一是明朝的廷杖,就如同你刚发表完你的高谈阔论,一个小混混过来扇了你一巴掌,让你再说一遍,你还敢吗?二是清朝的文字狱。文人不敢妄议朝廷,可是敢妄议同僚,于是就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西涯是李东阳的号)相业(宰相的功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李东阳看后苦笑一下,写了一首诗: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

我说,格局很大。

他说,其实李东阳是超级大卧底,后来是在他的牵动下,扳倒了明朝首贪刘瑾。李东阳表面上迎合黑暗,实际上一直在蛰伏,等待致命一击。这期间,他脸皮厚,心思重,不怕被人误解,实则心中有江山有社稷有人民,出淤泥而不染,顺便把泥坑也清理干净了。

我说,比屈原强。

他说,辞职的那些,都是屈原。屈原畏惧黑暗,无法去融入,失望至极以致牺牲自己的生命,缺乏斗争的勇气。

我说,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十里长街送总理》。

他说,说好了,不谈近现代史。

我说,好吧!

他说,李东阳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文人。

我问,有什么故事?

他说,例如《清明上河图》有他的大幅跋文。还有,他死后被封“文正”谥号。古人很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形象,整个明朝只有4位文官被封“文正”,包括之前提到的方孝孺、谢迁。当同学兼同事杨一清在李东阳临终时提前告知给他“文正”谥号,李东阳直接来了个回光返照,跳下床,咣当咣当磕头致谢。

我说,也算圆满。

他说,命特别硬,克父母克子女克亲戚克万物,身边所有亲人、猫猫狗狗、花花草草,都被他克死了。朋友去他家做个客回家就一病不起了,还把朋友的儿子克死了。关键是,这一切都是真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